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易》是西周晚期卜史之官从大量筮辞中抽选出来并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模式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书。春秋以后,卜史用它占筮,使《易》成了占筮之书。尔后儒家作《十翼》(即《易传》),用自己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加以附会。西汉以降,《易》成了正宗儒学的经典之一,故称《易经》。《易经》原文系经过整理的筮辞。它们有的是独立的,彼此无干;有的有联系,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表现出后人连缀的痕迹。它们是西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维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许多涉及当时的法律制度,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制提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倪南 《金陵法律评论》2001,(4):66-70,137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连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范畴,亦是《易》学中道德体系的核心要素,既往由于《易传》中君子的大篇幅论述,使得我们对于《周易》中"君子"的审视往往集中在《易传》部分。但这也导致了我们对于《周易》经文之中的"君子"形象有所忽略。然而,《周易》的经文与传文在成书年代上有着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了二者的思想有所不同,具体到"君子"的形象上亦是如此。因而,以《周易》经文之中的君子形象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了"君子"的早期品德与社会责任,同时,借助于对传统"君子"行为道德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亦有极大助力。  相似文献   

4.
刘帅 《法制与社会》2010,(9):293-293
《京氏易传》是《易》与阴阳家相结合的产物,京房在这部书中建构了一系列新的易学条例,丰富了卦气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纳甲筮法尤为出名。《京氏易传》将五行说引入其中来占筮吉凶,为日后《易》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谭德贵 《法学论坛》2003,18(4):92-96
《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占筮用书 ,而且也包含着诸多法律思想 ,其中的“刑罚清”、“刑法中”、“明罚敕法”、“明慎用刑”以及息讼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约翰逊传》是“西方近代传记的鼻祖”,其独特之处在于:1.真实性。传记以大量细节,描写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约翰逊,且不讳言传主的弱点与偏见;2.史料性。通过约翰逊及其与同代人的活动,构成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3.趣味性。传记具有“情节”、“悬念”、“戏剧性”。《约翰逊传》对后世影响深远,“鲍士韦尔手法”“鲍士韦尔模式”成为西方传记文学界的常用术语  相似文献   

7.
袁伟时在《名人传记》2008年第10期上著文说,杨振宁在2004年作报告时讲了一句话:“《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他说,其中一点是不讲演绎论证。《易经》归纳了很多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没有严谨的演绎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所谓“刑起于兵”,战争的严酷性及作战实践需要产生了军事法律,即早期的军法,这些军法的某些规则也构成了早期刑法的重要内容。发动军事行动以及管理士兵要有严格的法律才能号令一致。《易经》卷一《师》中也明确地指出:“师出以律,失律凶也”。本文所论述的“降敌罪”就是古代刑法中来源于军事的一项罪名。而“士家制”是指专列“士籍”的士兵及其家属,在历史上“士家”的社会地住究竟如何?本文中拟以“降敌罪”为切入点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荣格与《易经》的互动为管,能透析荣格在其心理学体系中汲取和融合东方文化的努力。《易经》的“感而遂通天下”是荣格提出“共时性”思想的关键所在。《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反映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是其寻求文化沟通可能的共同心理基础。荣格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视角对《易经》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和解读,他与《易经》的对话是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老聃即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著有《老子》。今本《老子》虽有后人个别改纂,但基本上不失为老聃原作,是我们研老聃究的直接史料。老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哲学思想在我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是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老子》一书中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11.
刘涌 《法学研究》1982,(1):41-42
《法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登了刘家兴同志的《民事诉讼中的“社会干预人”》一文,读后受到一定启发。文中对“社会干预人”的意义、作用所作的论述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文中有几处似有不妥,现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2.
近人王国维先生尝言 :“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①《易经》为商周之际的巫史之作 ,② 而“讼”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集中记述当时法律实践活动的一卦 ,这是历来的易学家一致公认的事实。然而对于“讼”卦反映的内容的解释则众说纷坛 ,隐约迷离 ,有些丁明不白 ;笔者从法律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认为 ,“讼”卦所反映的是商周之际的一次法律大变革 ,透过“讼”卦的卦爻辞的片羽吉光 ,折射出商周之际的社会思潮由神本位往人本位转向 ,法律样式从神判法向判例法过渡的历史。一 《易经》“讼”卦反映了商周之际的社会恩潮由于周革…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杀了他,第一个嫌疑人就是我。可又一想,死活一个价,我20多岁了,一无所有,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孤注一掷。”这是犯罪嫌疑人朱波在他的一本名为《我的作案记录》的“杀人日记”中的独白。透过渗透着血腥的描述,在令人震惊的冷静、沉稳和清醍的诉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社会边缘人的原生态实录,看到了一个恶魔扭曲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解读汉律,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春秋》原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记述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鲁国以及其他周边诸侯国的史实。在这本史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因此《春秋》遂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一书是“礼义之大宗”。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被当作不可怀疑的儒家经典而被代代遵循。怎样用儒家经义解释汉…  相似文献   

15.
罗斌  刘少夫 《法制与社会》2011,(30):16-16,20
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以“仁”思想为形上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儒学“仁”思想的源流及含义并不清晰,见仁见智。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分析论证相结舍的方法,对儒学咋,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出“天-道-天(道)人合——仁”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法律文化)形上依据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是“天”思想在《易经》、《尚书》、《诗经》等原始文献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表明:《博物志》的资料是推考司马迁生年的唯一原始资料,也是司马贞、张守节共同依据的史料。据此推算,司马迁只能是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而不可能是景帝中元五年。由此推考,《游侠列传》等五篇赞语中的“太史公”应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些篇目的写作应自司马谈始。  相似文献   

17.
走向政治     
在2000年中国律师大会上展现在广大律师面前的《中国律师业发展报告》,在总结了20多年中国律师事业发展之路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后,冷静地分析了中国律师的现状。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中,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指出了律师职业的社会政治地位不高并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深感“律师高层次的职业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律师职业在整个制度建构中的应有地位尚未完全得到解决”。为此,《发展报告》在其第二部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律师”中,单独列了一个主题,来论述“加强律师的政治参与,进一步提高中国律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谢志强等人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l期上撰文《领导干部对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十点看法和建议》介绍,2005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超过90%的人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越往西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2.近七成的人对所在地区2006年居民生活水平持乐观态度,西部地区的预期最好;3.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条件,最重要的仍然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毛磊 《政府法制》2012,(3):63-63
《论语》中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亦”’。这就是成语“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处。在日常的生活中,经过后世的运用、阐述,三思而后行的具体意思变成了做事情之前要经过仔细、全面的考虑后,再去采取具体的行动。其意思成了鼓励人们去多思考.以至于进行整体、全面的考虑。而在《论语》的该出处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真正“三思而后行”的人是季文子。针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这种做法,孔子的原话是“再,斯可矣”。  相似文献   

20.
“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是元曲《冻苏奏》中的唱词。一般说来,人对于世态炎凉也好,人走茶凉也好,感受上都没有什么好滋味。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走两分开”。时事飞逝,又到了换届选举的时期,位子的变动,可能导致部分人心态失衡。《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