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犯罪,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但是,犯罪概念的形成,由于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比起犯罪现象的产生,要晚得多。人们从对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的感知,到把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进行抽象,形成反映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的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认识的一大进步。从在形式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到从实质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进而对犯罪的概念作出全面的、完整的定义,是对犯罪的认识的又一大进步。从法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人类对犯罪的认识的这两大进步,都始于中华法  相似文献   

2.
李全一 《中国公证》2008,(11):19-24
一、公证价值的基本定位 “价值”是一个抽象性极高的概念,含义十分复杂。即使我们小心翼翼地使用它.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用法。根据学者的归纳,从理论上说,人们至少在三大层面上使用“价值”这一概念:一是日常生活用语,其特定含义是指“有用”或功利、效用;二是经济学用语。特指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内在社会本质特征;三是哲学的最高抽象意义上所理解的“价值一般”,即包括功利、道德、审美等在内的所有具体价值的共同概括。  相似文献   

3.
任刚 《法治与社会》2008,(10):27-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罪概念是对盗窃犯罪行为各种特征的综合,是对盗窃犯罪现象总体上的抽象概括。但是现实社会中的犯罪从来都是具体的犯罪,不存在抽象的犯罪,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盗窃犯罪的手段愈来愈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需要重新研究的一个问题──“嫌疑人”、“被告人”和“人犯”名称的区分与使用陈瑞华法律概念是法律规范中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法律范畴。法律概念虽然不象法律规则那样规定具体的事实状态和...  相似文献   

5.
身份行为的构造依托于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抽象法律行为框架,不能以事实先在性架空意思自治。即使家庭法没有明确规定,身份行为也存在成立和效力的判断问题。根据纯粹身份行为和身份财产行为的区分概括描述适用模式的意义有限,即使是身份财产行为,也不能当然适用法律行为规范,而必须结合具体行为的性质以及所涉法律行为规范之利益状态进行个别化检视。在具体的规范适用检视中,应当首先考虑立法者的法政策决断,然后再考虑不同身份行为的本质。限制法律行为规范的适用往往意味着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其背后往往存在维护身份关系安定性及公共利益的特殊考量。  相似文献   

6.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03,(11):95-97
经济法学范畴对于经济法学的研究及其科学体系和方法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产生具有三个条件:必须是经济法本质的表现;必须是经济法的具体概念的抽象和概括;必须是以概念的形式来表现。经济法学范畴的产生应当从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构成要素的分析入手进行法学抽象。  相似文献   

7.
一、所有权形态的演变 法学上关于所有权定义,可以说,千百年来一直是以罗马法学家的解释和表述为准则的。这种解释和表述多少世纪以来一直被后人奉为经典和圭臬。在罗马法上,所有权一词被表述为Dominium,意即统治、控制、支配、管领。罗马法学家将其概括为“人对物的完全的权利”,即具有对世的、排他的、绝对的特性。这种观念对现代民法中的所有权理论及其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罗马法上的所有权概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所有权表述为所有权各项权能的集合。即便是抽象概括的定义方式也是建立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三种不予处罚情形,其外观都是不予处罚,但其实质不尽相同。第一款规定的两种不予处罚是免予处罚,第二款规定的无过错不予处罚,既可能是在实质上排除了行为的违法性,也可能是不具有主观过错(故意、过失)的责任条件。各地公布的不予处罚清单形式悬殊,实质迥异,折射出对不予处罚性质认识偏差、态度谨慎积极、对抽象法律原则的具体化不足等问题。正确界分三种不予处罚的内涵,对抽象概括的法律原则进行具体化、标准化,精细界定“轻微”“危害后果”“初次”等条件,是准确适用不予处罚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人是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如果认识世界在观念的起点就存在分歧,势必会影响人们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规律的认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谐社会”作为一个范畴进入哲学的视域,就需要对它进行新的审视。因为具体学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定义,以及人们在意识中形成的千差万别的诠释,在概念上具有含混性,在层次上存在差级性,不适于作为一个有效的对话平台。从哲学意义上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对话平台就成了问题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2日策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人12月1日起施行.笔者认为,该项法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概念界定的科学性世界各国的竞争立法,不仅对不正当竞争概念的定义存在着差异,而且概念的界定模式也各不相同,大体表现为三种模式:一是定义式.即对不正当竞争的概念直接作出简明的解释,下一个抽象的定义.该模式虽简洁明确,其定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完整性,但缺乏具体界定,可操作性较差.二是列举式.即对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不下完整的定义,而是列举出各种具体的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1.
有关抽象危险犯的讨论以正确区分抽象危险犯与实害犯、具体危险犯为前提。对于危险犯的分类,应当以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为依据,不宜照搬国外的概念;不必在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之外增加第三种危险犯的概念,但需要注重抽象危险犯的内部差异性,进而就抽象危险犯进行再分类;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可以将抽象危险犯区分为接近实害型、紧迫危险型、普通型、累积型与预备型;对后三类抽象危险犯应适当限制其成立范围。就具体危险犯而言,司法人员在任何案件中都应当正面判断行为是否造成了具体危险;就抽象危险犯而言,司法人员需要在少数案件中反面判断行为是否没有造成抽象危险,从而将不存在抽象危险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  相似文献   

12.
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翔 《法商研究》2006,23(4):94-102
基本权利冲突是指数个主体的基本权利相互对立。在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中都存在基本权利冲突的问题。基本权利冲突呈现一种“加害人-国家-被害人”的三角关系。以此为基点,学术界提出了以下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理论:基本权利的位阶秩序、具体规定优先于概括规定、比例原则、个案中的利益衡量、立法衡量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抽象解决模式”与“具体解决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对二者取长补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解决基本权利的冲突问题:(1)普通法律规范的优先适用;(2)个案衡量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3)违宪审查与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3.
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牧 《法学研究》1998,(5):127-141
犯罪学作为一门认识犯罪现象本质、原因、规律等的综合性科学,应当在最深层次上进行理论概括和抽象,是关于犯罪的一般“宏观理论”。但实际上却如美国犯罪学家维特和赖特所说:在目前,还没有这样一种关于犯罪行为的“宏大理论”,它能包括对犯罪的全部探讨,能把各学科...  相似文献   

14.
吴平 《法治研究》2013,(1):49-53
学界通说认为,类罪名是某一类或某一章犯罪的总名称,是概括某一类犯罪本质特征而形成的罪名。其实,任何犯罪都是具体的,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没有自己的构成要件和罪状的犯罪,因而也没有所谓的抽象的类罪名。刑法分则中的章名、节名是犯罪类别的名称,不能视为罪名。类罪名的提法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徒增罪名外延的混乱,国外的刑法学理论中也没有类罪名的提法。为明确起见,犯罪类别的名称宜由“……罪”改为“……的犯罪”,以与具体的罪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高鸿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确立,使得对行政行为的研究成为行政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认识的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行政行为进行了种种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就是其中的一对概念。目前,无论是在法学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当中,对...  相似文献   

16.
溯源求本道“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一词,一直为我国民法学界误解为来自日本。其实,即使现代意义上的“权利”,也是我国首创,尔后为日本发扬广大,又为我们所引进的“回归词”。对于权利的本质,学说史上虽有富有洞见的各种学说,但均持抽象论。其实权利乃是法律人用以描述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法律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17.
抽象正义与具体正义的冲突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一切行为在为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他付出代价。”(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5页)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中国社会选择了法治之路。对法治的代价我们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避免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中由于出现某些问题半途而废。法治的代价之一就是抽象正义与具体正义的冲突。一.冲突的产生法律规则来自于立法者对社会具体生活的抽象概括。因此,排除了法律秩序本身不正义的因素。一个正义的抽象规则,当它适用于个案时,理应获得正义的结果,这是法律存在的基…  相似文献   

18.
“多元论法学”强调运用多元的方法、从多元的角度去探讨法的概念和功能。其理论前提一是相对论认识哲学,二是多元的社会、多元的法。该文从多元的法概念论、多元的法功能论和法学家论,概括介绍了斯蒂格·乔根森的“多元论法学”,认为有必要关注这一现实主义法学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权利的内容一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以及运行机制的协调性,使适合其要求的权利和义务的建立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建立权利本位的法学基础理论的任务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权利和义务这对范畴,需要经历由黑格尔揭示而为马克思所改造的具体(事物)——抽象(概念)——具体(概念)的认识行程.本文对个人权利的论述,仅是为抽象出权利的概念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北方法学》2022,(6):39-43
劳动法典的逻辑起点是回答法典“是什么”与“为什么”的第一步,是规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劳动现实经由这一“法律之门”进入法规范的逻辑结构,实现法典对劳动现实的抽象与重述。“劳动关系说”主张以劳动关系作为逻辑起点,但是劳动关系内涵谱系宽泛,并不单纯地表征特定法律关系,并且在法规范中需要复杂的构造和认定,不应作为法典的逻辑起点,而应作为法规范的构建结果。“劳动行为说”主张以“劳动行为”作为逻辑起点,采取“一般性概括+列举排除”的界定方式,通过塑造“劳动者”概念间接完成劳动法典立法宗旨的构建,与民法典形成双层效力结构,完成自身体系构建与外部体系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