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阳 《广东法学》2009,(6):61-66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一直是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1979年《刑法》就明确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确立为当时刑法的制定依据,对其内涵,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作出了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解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同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政策,这项政策是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使命出发,根据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存在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它对于争取改造多数、孤立打击少数,分化瓦解敌人,  相似文献   

2.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曾作为刑事立法的政策依据写入了我国第一部刑法。虽然在1997年刑法修订中将其删除,但其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已经具体的体现在刑法的具体规定之中。学者陈兴良认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虽然没有从法理上被否定,但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应然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与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进 《政法学刊》2007,24(4):13-15
宽严相济在当前仅仅是司法政策,不是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对"严打"的反思,是回归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贯彻该政策。  相似文献   

4.
论自首和立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自首和立功莫洪宪自首和立功是我国刑罚裁量中的两项从宽处罚制度,也是两个重要的从宽处罚情节,它们是党和国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它对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打击少数、争取多数、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自首篇一、自首的...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形势政策,是党和国家总结“严打”。“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等政策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现时期犯罪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刑事司法基本准则。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从侦查、审查起诉、审判、行刑几个方面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应建立完备的自首、坦白、立功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刑法应建立完备的自首、坦白、立功制度李希慧谢望原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基本刑事政策,这一刑事政策是制定我国刑法的根据之一。为了全面体现这一刑事政策,新的刑法典应建立完备的自首、坦白和立功制度。值此刑法修改工作正在进行之时,本文试...  相似文献   

7.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 宽严相济的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左传>即提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1940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论政策>一文中曾提出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思想;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1979年我国<刑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8.
彭凤莲 《法学杂志》2012,33(6):66-76
惩治犯罪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是刑事政策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情势变迁,刑事政策审时而变。新中国的基本刑事政策经历了由"镇压与宽大相结合"至"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至"宽严相济"的演进历程。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主要针对反革命分子适用,其精神内涵是:镇压反革命,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三大改造。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则适用于所有的犯罪分子,并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立法指针,其精神内涵是:惩治各类犯罪,保障改革开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运而生,其精神内涵是: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以宽济严,构建和谐社会。三种基本刑事政策,不仅仅是在时间上的接续,而且就具体精神内涵而言,后者都是对前者的传承与超越,但总体精神都是惩治犯罪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公诉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事政策一般是指国家根据犯罪的规律 ,为预防犯罪、惩治犯罪而采取的各种方针、原则和措施。广义的刑事政策 ,包括刑事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因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如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等原则己为人们熟知 ,在此讨论的刑事政策 ,指我国为预防犯罪、惩治犯罪而采取的体现我国法律精神的各种方针、原则和措施。理论界公认的刑事政策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对犯罪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预防犯罪的刑罚原则 ,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 ,惩罚罪犯与改造教育相结合的政策 ,诉讼经济原则 ,刑罚个别化等区别对待的原则 ,公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事实层面上的基本刑事政策,严打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学界一直对其政策合理性及效果争议不断。本人认为,严打刑事政策弊明显大于利,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并逐渐替代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背景下,严打刑事政策应为其让路。  相似文献   

11.
李鹏展 《犯罪研究》2009,(6):31-38,69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基本刑事政策由“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向“宽严相济”演进,随之具体刑事政策亦将由“严打”向“破小案”演进。考量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公正性,在刑事执法层面,警察机关应树立起“破小案”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法律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春秋时期就可以看到其思想萌芽。宽严相济在作为刑事政策提出之前,经过镇压与宽大两个政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进程。该政策的提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对严打政策进行理性反思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其宪 《政法学刊》2010,27(5):50-5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应是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应解释为以宽济严,区别对待,宽严审时。其他刑事政策像"严打"政策,死刑政策,教育、感化、挽救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是刑事司法政策,而且还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执行政策,贯彻实现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行17年以来,对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刑法运行遇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显得不相适应,因而刑法修订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刑法》总则第一章第一条宣布刑法是“依照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制定的。这一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内在根据。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一贯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刑事政策,体现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矫治罪犯的博大胸怀。“惩办”反映刑法的本质特征,体现保护社会的重大  相似文献   

15.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一项在我国实行多年的刑事政策。刑法学界往往将其视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组成部分,而诉讼法学界则更为关注这一政  相似文献   

16.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马克昌 《中国法学》2007,(4):117-12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刑事政策根据其指导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宽严相济对司法领域而言,可以说是刑事司法政策;但它也指导刑事立法、刑事执行,因而也是刑事立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刑事政策根据其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是基本刑事政策,"严打"、"少杀、慎杀"等是具体刑事政策,后者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说宽严相济是刑事司法政策,并不否定宽严相济是基本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在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宽严相济刑事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审判》2010,(8):101-103
在青少年刑事审判中,宽严相济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通过刑事司法的“宽和”来实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目的。缓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缓刑的适用条件,使其与“该宽则宽”、“该严则严”的刑事政策相符合,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存在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处于指导地位的刑事司法政策,在执法办案各环节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高检院对各级检察机关的具体工作要求。本文在此将对人民监督员制度与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关系试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严打”中几个法律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打”是我国现阶段针对特定严重刑事犯罪提出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应当在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必须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长远目标和内在要求。“严打”方针中的“从重”原则,应当是在不背离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前提下的“从重”。“严打”之“从快”应受刑事诉讼程序基本精神和规则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