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春荣  金欣 《国际展望》2023,(1):58-81+155
俄乌冲突的爆发对欧洲的安全格局造成了极大冲击,作为欧盟重要支柱的德国曾成功化解了2014年第一次乌克兰危机,因此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也被期待可以再次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对德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表现的梳理,并在领导理论的框架下对俄乌冲突中德国领导角色的出现与否及其影响限度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俄乌冲突凸显了德国在欧盟内领导角色式微的现状。虽然德国拥有领导欧盟的机会与意愿,在外交、安全和防务政策领域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来缓解局势与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建设,但是军事资源不足、欧盟内部的利益冲突、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和质疑等因素削弱了德国的政治影响力,挤压了其行动空间。与第一次乌克兰危机中默克尔政府的表现相比,朔尔茨政府在欧盟的领导力明显弱化。德国在欧盟领导角色的式微也将对欧盟未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急剧变化。俄乌冲突的爆发背后有着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并展现为俄乌之间的安全困境。俄乌冲突极大冲击了欧盟及其成员国现有的安全观念,促使其重构安全与防务战略构想,加强防务能力,一些成员国甚至转变传统中立政策。面对俄乌冲突,欧盟成员国在吸纳乌克兰入盟、对俄制裁以及对俄能源脱钩等方面存在分歧,进一步凸显了成员国间的利益纠葛。俄乌冲突很大程度上使欧盟提升战略自主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在实践过程中欧盟仍面临更复杂挑战和更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正>由欧盟能源委员会召集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谈判没能达成最终共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表示,从2014年6月16日10时开始对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实行预付款供气机制。这意味着乌克兰方面如果不支付预付款,俄罗斯就会停止供气。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由来已久。乌方认为目前俄罗斯向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价格过高,不承诺通过乌领土将俄罗斯天然气足额输送到  相似文献   

4.
俄乌冲突对国际核军控和裁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莼思 《国际展望》2022,14(3):22-37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美国的关系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从布什到克林顿推行“消化”和“转化”并尽可能削弱俄罗斯的政策,目的在于使它融入西方社会。俄罗斯领导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谋求美国的全面支持。俄罗斯曾一度推行完全倒向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外交政策。美俄关系出现短暂的和谐。 美国损人利己的政策引起了俄罗斯的警觉。俄罗斯逐渐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必须制定和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损害其国家与战略利益。俄罗斯对此进行了适度的抗争。美俄关系进入合作、竞争乃至僵冷状态。 “9.11”事件为美俄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提供了机遇。反对恐怖主义的共同利益使美国和俄罗斯迅速接近。两国关系出现了积极发展的良好的势头。但是,反恐斗争中的合作并不能弥合两国在国家和战略利益上的分歧。美俄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6.
储昭根 《南风窗》2008,(6):80-83
美苏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而美俄是一种相似制度下的大国间的博弈,竞争的起点已是不同,何谈重蹈前苏联覆辙?事实上,俄当前试图以实力突破长期以来俄美关系中"不对称,不平等"的定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以"主角"融入西方体系。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2005年12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就提高天然气价格问题出现争议.俄方要求乌方按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市场价格购买,乌方则要求按每千立方米50美元购买.2006年1月1日,乌克兰拒绝俄公司提出的2006年天然气供应和运输最新建议.同日,俄天然气的控制站正式停止了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后经过多次谈判和包括欧盟等多方面的斡旋,最终达成协议.在未来5年里,乌方将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从"俄乌能源"公司购买天然气.俄乌"天然气之争"暂时落下帷幕,但其背景复杂,影响远未消除.  相似文献   

12.
13.
《Time》1975,105(13):82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Effort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measures agains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have failed until now. In a review of United Nations proceedings on the subject since 1972 the author sets forth the principal issues that have occupied the minds of the participants. Chief among them was the question of the scope and effect of a condem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greement on what the term itself included could not be reached because of fears of the adverse effect of a condemnation on existing struggles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Nor could agreement be had that violenc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political ends should be confined to the areas of actual tension. Hence, there could be no common understanding on the question of who were to be regarded as “innocent” victims. The author concludes with a suggestion that a step‐by‐step effort might have yielded a better outcom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