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信息时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达,其对暴力文化的错误宣扬和过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暴力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表现暴力、犯罪行为的影视片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游戏成为暴力文化的另类鸦片。对此,我们必须净化文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破革暴力文化,防范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屈琦 《青年探索》2006,(1):59-62
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为不同质的文化冲突导致的不当价值选择。文化冲突表现为中西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冲突等方面。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寓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计元素暗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显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极易误读暴力游戏中存在的人类"原始意象",文化规范理论从文化的规范性透析即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关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另辟蹊径地把原因解释为控制犯罪力量的薄弱,为理论论争提供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涉网犯罪在刑事案件发案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利用网络为犯罪提供各种服务的刑事案件越来越普遍.文章结合各种形式的涉网犯罪,对涉网犯罪案件利用网络寻找犯罪对象、准备犯罪工具、联络同伙、实施犯罪、销赃等情况进行仔细剖析,帮助侦查人员了解涉网犯罪,发现犯罪与网络具有的联系,为研究涉网犯罪侦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婧 《传承》2009,(16):112-113
法律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带有传媒暴力,诸如过多的暴力镜头和犯罪过程的详尽刻画。这种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吸引和猎奇带来的麻醉负功能,刻板印象和信任危机带来社会价值观扭曲,角色扮演和满足发泄欲望的模仿带来冲动犯罪,传播的不平等带来对已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的阻碍。  相似文献   

6.
法律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带有传媒暴力,诸如过多的暴力镜头和犯罪过程的详尽刻画.这种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吸引和猎奇带来的麻醉负功能,刻板印象和信任危机带来社会价值观扭曲,角色扮演和满足发泄欲望的模仿带来冲动犯罪,传播的不平等带来对已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的阻碍.  相似文献   

7.
媒介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和学习犯罪技能具有示范性;直接刺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欲望并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容易异化扭曲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性格塑造。对此,应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控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且密切当代前沿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林凤章 《传承》2007,(7):80-82
文化环境的恶劣是大学生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对文化中可能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显示,暴力亚文化、色情亚文化、享乐亚文化、腐败亚文化等不良亚文化都对大学生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防范对策,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受周围同学、朋友或广告媒体的影响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并很快沉迷于该游戏,导致其思想和性格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多为学历较低的中专技校学生,他们明知网络暴力游戏对其成长不利,却不能从行动上控制自己,这和网络暴力游戏本身的设置、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因此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矫正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俊 《青年论坛》2009,(4):12-18
网络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色情和网络制作;青少年网络成瘾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导致了青少年民族传统的淡化、道德意识的弱化、人际交往的异化、抽象思维的退化,还导致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当务之急是趋利避害,采取加强网络监管、网德建设、信息防范、网站建设,以及净化网络参与途径等措施去预防和控制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去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犯罪。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影响,积极采取对策,使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惟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为第十九届国际警察高度专业化研讨大会交流论文。文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变化中出现的三次犯罪高峰作了简要回顾。继而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数字增大、比例过高并“居高不下” 的事实为依据,探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变化特点: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初犯年龄提前,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主体;在青少年犯罪类型方面,除传统的类型外,绑架、雇佣杀人、涉枪案件、盗窃机动车、计算机犯罪等日渐增多;在青少年犯罪形态方面,团伙犯罪突出,出现了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随后,文章对跨世纪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体预测:一般案件不会大幅度增加,重、特大案件继续上升,侵财及性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暴力性犯罪、团伙犯罪、跨国犯罪更趋严重。根据我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标本兼治,教育和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关于饭圈网络暴力相关的负面报道却使得"追星文化"和"饭圈文化"在外界眼中犹如洪水猛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追星人数的日益增加,饭圈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正视该问题,从根本上分析饭圈文化中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网络暴力,维护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型网络犯罪高发,特别是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网络传播淫秽信息等刑事案件中,涉网元素应用越发广泛,电子数据成为新型网络犯罪刑事案件的"证据之王"。针对高发涉网犯罪的特性,首先讲述网络在线提取的法律适用与方式方法,探索网络在线提取在多场景下的应用,从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开展网络在线提取,数据赋能,活学活用网络在线提取的规则,让"电子数据"成为策略支撑的堡垒,充分认识网络在线提取在生态打击、持续打击、回流打击中的重要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是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深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害,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受到涉网犯罪(主要指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侵害。虽然美国的国情、社情与中国不同,且对网络犯罪的认定与分类也有差异,但其建立全国统一的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IC3)应对涉网犯罪等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犯罪学中犯罪形态的界定是为揭示犯罪现象,研究犯罪原因,寻求有效的犯罪调控对象服务的。犯罪形态的进化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式演进过程,既包括纵向演进,又包括横向分化。犯罪的现代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体现为财产型犯罪日益加剧、流动人口犯罪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和女性犯罪明显增加、有组织犯罪迅速增多和高科技犯罪日新月异,入世后,犯罪形态的现代化演进将呈现国际化、组织化、高科技和暴力恐怖化趋执,并且生态入侵和环境污染问题将使我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立法原因及其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法的不足是导致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现行立法在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方面的主要不足,并就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攻防技术在诈骗网站侦查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涉网诈骗犯罪日益猖獗,此类犯罪目前已成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案件类型之一。涉网诈骗犯罪案犯多为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犯罪主体线下实际位置遍布全球,犯罪手段智能化、形式多样且不断翻新。受害群体人数众多,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阶层。整体上,此类案件危害范围大,打击犯罪成本高、侦查要求高、电子证据易灭失。主要应用案例,复盘对目标的网络侦查过程,从网络攻防技术角度提出此类案件的侦查、数据固定方法与注意要点,拓展传统的刑侦信息流侦查主线,能够为广大刑事侦查员提供新时期下的涉网案件侦查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实地调查显示,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组织形态不成熟,以暴力为工具积累经费,境内外相结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恐怖犯罪组织生成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共同的宗教与民族因素强化的群体凝聚力,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障碍和文化荒漠化,以及极端宗教宣传产生的认知失调等。针对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解决问题的重点应当包括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及双语教学、关注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调整宗教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