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让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成长。成长本身就带着一种灾难的气质。我们谈灾难气质,不仅是对其与生俱来本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它后天成长中的期待。灾难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承受力:灾难面前,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大爱无边、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牺牲小我、成就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风险社会,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人为或自然原因的灾难日益增加。然而,相似的灾难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却会带来不同后果。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灾难治理的异质性结果?一般而言,灾难治理的异质性效应受到国家能力、国家社会关系和政府质量的影响。其中,在国家能力维度,国家的汲取能力、强制能力和再分配能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灾难治理水平;在国家社会关系维度,社会自治和社会融洽有助于增强整体灾难应对能力和避免极端后果;在政府质量维度,应急管理和信息公开的制度运行对于灾难应对发挥关键作用。基于国家能力和国家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可以构建灾难治理异质性效应的类型学分析框架,将灾难治理的政治效应进一步区分为支持增强型、社会弥合型、制度重构型和秩序动荡型。灾难政治学既为灾难研究提供理论视角,也为现实世界中政府与社会有效应对灾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娜 《中国减灾》2011,(6):18-18
三年重整,三年跨越。这三年,不仅仅是汶川的三年,也是中国的三年。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政府的变革,不仅仅是由于灾难的推动,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4.
面对灾难     
人类每经过一次灾难,就能够得到一份教训、一套经验,每战胜一次灾难,便能够看到一缕灿烂的光明。  相似文献   

5.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于中铁人来讲,更多地将着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灾难来临时甘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上来。  相似文献   

7.
张旭 《小康》2011,(4):61-62
现实生活中日本人的忧患意识,让其处处表现出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使日本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面对灾难,日本人内心深藏的民族性格,势必会让他们表现出别样气质地震发生后,山下弘子(Ymashita Hiroko,音译)和许多日本人一样被倒塌的家具砸成重伤,且困在废墟中动弹不得。救援人员发现她的那一刻,这位老妇人已经忍受了几个小时的剧痛。山下,想必和许多日本人一样,没有让剧痛的感受流露出来,她只说她为给救援人员带来  相似文献   

8.
365个日日夜夜在忙碌中悄然逝去,春夏秋冬在眨眼间交替而过。站在新年的门槛,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或骄傲,或遗憾,或开心,或忧伤,这一切都将随着新年的礼炮声成为历史。2010年,环顾世界,海地强震、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洪水肆虐、日本等国遭遇罕见高温、俄罗斯大火……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拯救男孩的主张体现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了男性气质多元化的理论,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受到批判.但学校等社会机构仍然在建构着单一的支配性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被认为对男性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伤害.拯救男孩主张与世界主流的社会性别理念相冲突,同样也与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相违.  相似文献   

10.
对越来越近的奥运会,相信大多数善良的中国人都希望以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来迎接世界的关注,然而也许正应了孟子那段至理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进入2008年,我们经历的坎坷与灾难,每一重磨难都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1,(5):21-21
面对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日本社会应对灾难的镇定和高效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除了机制上的防灾之外,日本文化中的灾难基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三年重整,三年跨越。这三年,不仅仅是汶川的三年,也是中国的三年。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政府的变革,不仅仅是由于灾难的推动,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3.
二凤 《中国减灾》2009,(1):49-50
火山喷发向来就是"可怕"与"恐怖"的代名词,原因就在于它们可以用太多方式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流动的岩浆、令人窒息的火山灰、湖底喷发引起的洪水、塌方、泥流、燃烧的气体、冲击波、地震以及海啸.  相似文献   

14.
15.
<正>灾难让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成长。成长本身就带着一种灾难的气质。我们谈灾难气质,不仅是对其与生俱来本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它后天成长中的期待。灾难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承受力:灾难面前,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大爱无边、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牺牲小我、成就大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纷扰的灾难,可能是一种提醒:也许,人类发展的长河注定  相似文献   

17.
切尔诺贝利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拉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我们共同牢记这个日子,不单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亡灵,那些至今仍在核辐射痛苦中挣扎的人们,更多的是为了警示:核能只有在安全、和平利用的前提下,才能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8.
在靠近罗伯特·里德福德那著名的滑雪胜地桑德安斯滑雪场的斜坡旁,有一栋漂亮的小木屋。站在宽大的落地窗前,可以眺望蒂姆帕诺戈斯山背后那挂飞流直下的瀑布。这栋木屋,是我和妻子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设计建成的,它凝聚了我们多少心血啊,是我们一家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但是  相似文献   

19.
灾难发生的那几秒钟,会令家庭支离破碎,亲人生死分离,带给幸存者的是巨大的心理阴霾。然而,灾难永远不会消失。它就在那里,冷漠也好,残忍也罢,总会时不时地出现,撕裂大地,也摧毁人心。  相似文献   

20.
灾难电影是好莱坞重要的类型电影,灾难片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上的异质体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种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心理。风险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这种人类永恒的忧患意识体现了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在步入风险社会的今天,灾难电影如火如荼,观众更是趋之若鹜,灾难巨制《2012》横扫全球票房,独步影坛。本文尝试从电影文本分析入手,浅谈好莱坞灾难电影中的风险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