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崇高  陈璐  邓瑀 《人民司法》2012,(15):99-102
司法保障民生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邃的法治课题。司法本体天然包涵着权利救济、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司法保障民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就理念层面,司法保障民生全面渗透着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就功能层面,司法保障民生能动体现着司法权延伸与服务方向;就方法层面,司法保障民生客观负载着社会管理创新路  相似文献   

2.
龚向和 《法学论坛》2013,(3):126-133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学界已达成的民生法治与民生权利共识基础上,研究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民生保障是国家的法律义务,其实现依赖于国家义务而非国家权力,国家义务对民生保障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根据历史发展进程及履行难易程度,国家义务内容构造可概括为尊重、保护和给付三个依次递进层次。保护义务可细化为预防、排除和救济义务。国家义务的司法救济因义务性质、内容以及履行难易程度不同而不同。尊重义务均具有可诉性,保护义务中的排除和救济义务具有可诉性,给付义务中仅最低限度的核心义务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救济的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救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对行政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给予补救的法律制度的总称。行政救济的原则是指设置和实施行政救济制度所应当遵盾的准则。将行政救济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对行政救济制度的原则问题加以研究,有助于立法者理性地审视现有的制度,科学地设置和完善行政救济制度。笔者认为,现代法治国家完整的行政救制度的设置和实施至少应当遵盾以下原则。一、有权利,必有救济原则“有权利,必有救济”原则是权利救济思想和权利救济理论的集中表述。这一原则由来己久,源远流长,而不仅仅是行政救济的原则。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则所具…  相似文献   

4.
前沿视点     
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在《北京日报》撰文说,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理解是不一样的。具体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  相似文献   

5.
阎英 《行政与法》2000,(4):24-2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1999年4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诞生。这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步骤,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行政复议是我国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公民提供法律救济的基本渠道之一。《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完善了行政复议制度,使行政复议从行政诉讼的配套制度变成了一种独立的监督和救济制度,无疑对建立起一个独立和高效率的行政复议制度,改革行政诉讼制度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权利将受到行政复议的…  相似文献   

6.
蒋悟真  尹迪 《法学》2014,(4):66-73
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制度,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共同支撑着现代法治社会的民生保障。合理实现社会救济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两法救济功能的优化组合以及彼此间协同效应的加强。救济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法的协调提供了基础,社会救助法还应在救助对象、权利救济、应急救助基金垫付及追偿等制度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从而达到与社会保险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法规中法律救济条款的设置佘绪新法律救济条款设置问题,是地方立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地方性法规中要不要普遍设置救济条款,如何设置救济条款作一些探讨。一、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法律救济一般指为保障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对行政...  相似文献   

8.
曾哲 《现代法学》2011,33(4):173-184
2011年3月11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海啸、核泄漏不期而至,引发日本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无序与法律救济上的无助,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突发性危机或紧急状态下的民生保障问题的反思。本文以关乎人的最基本权利之民生保障为中心,论述在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国家法律对民生保护的应对之策。一个国家或民族或地区在面临突发的紧急的危险状态下,该怎样正当行使国家公权,有理有利有限地克减民生,遮蔽基本人权事项,这是很值得研究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当面临紧急状况时,作为执政者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实用主义者,更不能开启行政乃至司法任意性和主观性的窗口。否则,是对现代民主国家法治与民生保障的二重嘲讽。  相似文献   

9.
刑事不起诉当事人自我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刑事诉讼中,为了防止检察机关滥用不起诉权、放纵犯罪分子,保障刑事诉讼目的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相关的途径对不起诉权加以限制,即对不起诉的救济。刑事案件当事人自我救济就是重要的救济途径。完善刑事不起诉当事人自我救济制度,保障自我救济权的充分行使,有效保护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实现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刑事不起诉当事人自我救济的基本概念(-)定义界定刑事不起诉当事人自我救济作为不起诉的救济途径之一而客观存在并为人们所论及,但它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因此,对其概念的界定自…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法制与社会》2010,(2):178-178
行政救济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法治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行政救济制度,但是,它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文认为应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救济范围,增加新的救济途径,加大立法力度,完善行政程序立法。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食品安全犯罪的基本特征和预防责任,提出建立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完善食品信息公开制度和处罚问责的法律体系、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等建议,实现对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2.
张靓 《中国司法》2012,(4):54-58
一、公证救济执行现状 《公证法》实施后,司法部为完善公证机构救济机制,建立了一项新的监督制度,即公证复查争议投诉处理制度。自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全国公证复查争议投诉处理共接到投诉案件1026件,其中北京市最多,达到318起,其次是四川和上海,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城乡规划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一批新法律法规正式施行。这些新法规无一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改善民生息息相连,它们的制定和施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又为我国进一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制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4.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人郑板桥的这首民生诗,虽被人们久久传颂,但诗人的抱负却只能成为一个封建官吏的美好愿望,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共产党,是人民政府。如今,在郑板桥的家乡江苏省兴化市,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了当地党委和政府下大气力抓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执业医师法》救济条款立法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该法将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有效贯彻该法,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对影响相对人———医师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都可以获得救济的问题。一、《执业医师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救济模式的规定该法规定的影响医师有关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共有三章。第二章《考试和注册》第15条第1款规定了“不予注册”的四种情形,第2款规定了救济途径: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申…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和责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和责任周佑勇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研究相当薄弱,有关行政不作为的许多问题都还有待于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本文仅就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和责任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行政不作为的救济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作为相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从...  相似文献   

17.
中日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各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以法、日与我国比较类似,差可借鉴,同时由于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有关民事救济的先进因素,本文拟从一个侧面——民事救济方式这一角度,对中日民事侵权责任制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完善我国民事侵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以来,不可量物的侵害纠纷大量产生,为了从根本上保护不可量物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种法律救济手段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开放的不可量物侵害救济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分散的法律救济手段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结方式组合起来,并给予理论上的说明,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多元、开放的救济体系。开放的不可量物侵害救济体系包括相邻关系规则、绝对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以及公法上的权利保护手段等在内的多元法律救济方式。在对不可量物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及其程度进行妥当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分别适用上述救济方式,从而实现对其合法权益的严格救济。同时,由于这些多元的法律救济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界分,不同的救济方式既可以合并适用,也可以相互转化,从而避免了封闭性的权利救济模式在具体的权利保护上的缺陷和弊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从Maffezini诉西班牙一案引起的对用尽当地救济和ICSID管辖权关系的思考。首先从理论上探讨用尽当地救济和国际投资仲裁的一般关系,认为用尽当地救济是东道国一项默示的权利,不因订立了仲裁条款而被剥夺。而后分析了《华盛顿公约》第26条所涉及的用尽当地救济和中心管辖权的关系,公约允许东道国接受中心仲裁可以以用尽当地救济为条件,即当地救济必须明示才可采用,和用尽当地救济与国际仲裁的一般理论相左,不利于维护东道国的主权。最后谈到了中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爽 《经济与法》2001,(12):14-15
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对专利法修改的决定。修改后的新专利法完善了对专利权侵权的司法救济,扩大了专利权作为一种绝对的民事权利所可以禁止的相对人行为的范围,对民事赔偿责任和赔偿的计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给予了专利权人在专利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更多的司法救济措施包括临时司法措施。这些新的、更加明确的规定,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