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立法的公众参与是立法民主化的要求和体现,在立法博弈过程中增加公众参与的程度能够让法律更加符合民意,从而提高立法的质量。本文即从分析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入手,通过比较中外的立法公众参与制度,最终得出公众参与立法在我国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
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家黁 《行政与法》2005,60(4):72-75
在西方法治国家,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程度普遍过低,行政民主化进程受到制约,强调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确保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现行政立法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06,(2):6-7
我国立法传统上采取的是“部门立法”模式,即由有关主管部门拟订法律草案,再交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为减少这种“以法谋私”之弊,近年来各地纷纷“开门立法”,问计于民,目前,已有广东,上海,四川,新疆,甘肃,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区的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立法听证会,或公开征集立法建议,推动立法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06,(2):4-5
所谓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我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只有通过民主程序选任立法机关并遵循民主的立法程序制定出的法律,才能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公器”。因此,推行一种民主化的开门立法程序,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正本清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闭门”走向“开门”,民主立法深入入心 近年来,在立法民主化的探索中,“开门立法”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立法已经成为趋势。一方面,公众参与立法有利于实现立法民主化,有利于法律之完善以及保证立法质量、促进立法平等。另一方面,出于对法治的憧憬,人们希望将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放入"立法"这个魔法袋里予以消除。各种激情式的立法建议接踵而来,公众参与立法的理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汪劲 《法学评论》2004,22(2):107-118
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在该制度中 ,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出发 ,通过对美国、日本、中国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规定的比较 ,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介入时机、如何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公众参与条款的实施提出了立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的法律庞杂,而社会对于法律的需求量大,人民参与立法的热情高涨,在此种情形下的立法活动要求兼具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征.立法活动的前瞻性、法学专业学科力量的参与是立法科学性的保证,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是立法民主化的保证,而立法听证制度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公众意见能够取代法律标准”为核心的裁判可接受性概念,实际上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统合:一方面,公众意见能够被转化成正当化理由,因此才能取代法律标准成为裁判依据;另一方面,司法民主化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反映公众意见。但是这两个要素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公众意见难以转化为规范性的正当化理由;第二,司法民主化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化与间接民主化,并且间接民主化能够更好地与现行民主制度、裁判者的司法义务等要素保持一致,但是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中的民主化只是直接民主化的体现。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裁判可接受性概念缺乏存在的恰当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6,(11)
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使我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更大的保证,我们需要采取立法措施,使决策研究工作者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使决策做到制度化、理性化。”这说明:决策的法律化,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实现的过程中,居于保证性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众参与立法是法的正当性之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法领域中 ,广泛的民众参与不仅是立法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更是法律获得正当性的基本依据。我国立法领域中应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拓宽民众参与渠道、落实民众的参与权。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实现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增强法律实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众参与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全过程参与环境保护。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制度,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3.
行政立法与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的思想如果经过适当地吸收和转换,完全可以作为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的精神营养。而现代治理中与“无为”精神相通的就是“有限政府”的理念。行政立法的“无为”精神要求行政立法不能越权立法,不能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程度适当,不能立自利之法、不公之法、无效益之法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之法。在行政立法中实现“无为”精神要求正确处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要求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民主化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显然遭遇着来自有效制度的供给不足,尤其是相关有效法律制度缺失的“瓶颈”制约。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供给:努力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立法界定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与职责;立法规定强制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范围和对象;立法规定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力与义务,逐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14,(11):4-4
法治的核心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使之得到一体遵行。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具文,不仅损害法治权威,也无法实现法治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这就抓住了法治的核心问题。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科学立法是基础。立法要扩大公众参与,克服部门本位主义,超越部门利益,制定出公正合理、操作性强的“良法”,为法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保证法律实施,严格执法是关键。因为我国80%以上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开门立法,即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积极参与,实现立法民主化.我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只有通过民主程序选任立法机关并遵循民主的立法程序制定出的法律,才能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公器".因此,推行一种民主化的开门立法程序,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正本清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政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以来我国国家职能发生巨变、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产物,实践表明数量众多的行政立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并非由民选代表组成,行政立法毕竟是行政权力的扩张,因此需要公众的自愿参与来促使行政立法的民主化,使其合理合法。但在目前,在行政立法中公民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参与随意行、附和性较强。本文运用公共选择学理论,着重从行政相对人角度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制度和政策尚难以满足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对成熟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对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菲 《政府法制》2008,(23):25-25
国务院法制办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等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政府立法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坚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不断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立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大大增强,政府立法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中单列湖泊保护监督和公众参与一章,明确规定公众在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上的参与权.但在公众参与权的制度安排上,却缺乏公众对湖泊保护公益诉讼权的相关规定.我国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在法律层面界定环境公益诉讼,其原告适格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其他组织,鉴于国家机关存在“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质疑,本文借鉴美国诉讼原告的“事实损害上”规则,认为在地方立法上可遵循先行先试的原则,拓宽保护湖泊的公众诉讼权主体,即公众诉讼原告适格主体可增加公民或公民群众、公益团体,以更好地保护好湖北省的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