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饵 《廉政瞭望》2010,(18):44-44
说起秋瑾和宋庆龄,想必人们都不陌生。二人有一个其同点,即都出洋留过学。秋瑾是留学东洋,宋庆龄则是去了美国。在20世纪初,女子留学非同小可。而促成她们留学的,就是同一个人——清廷的封疆大吏端方。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中国兴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秋瑾是投身其中的著名的女革命家。 秋瑾少女时代,就已读了很多书,不但读了“四书”、“五经”,读了许多诗词,而且学会了写诗填词。遗留后世而收入《秋瑾集》的就有200多首诗词,其中有不少哀国爱国之作,读来令人倍受鼓舞。 失权割地无时止 秋瑾的童年时代是在福建度过的,她耳闻目睹了外国侵略者的军舰闯人福建闽江和台湾沿海逞凶肆虐,屠杀中国人民,抢劫财富。在秋瑾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仇视外国侵略者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想起李钟岳     
李钟岳是清朝末年浙江山阴县知县,是搜捕、审讯、杀害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的具体组织者和指挥者。按说此人应该像鲁迅小说《药》中那个满脸横肉的康大叔一样被后世所唾骂。然而,笔者却对他痛恨不起来。 1907年,满人贵福任绍兴知府,此人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正是他,一手策划了对秋瑾的逮捕和杀害,李钟岳作为贵福的直接下级,一方面他不能不执行“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他又对秋瑾女士非常敬佩,认为她是一位罕见的人中女杰。故而对贵福关于捕杀秋瑾的指令能拖则拖,能挡则挡。最后实在拗不过去,在贵福的威逼下,于山阴县大通学堂逮捕了秋瑾。没过几天,贵福持浙江巡抚手谕,要李钟岳立即处死秋瑾。  相似文献   

4.
秋瑾是我国近代为国献身的女中豪杰、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亲书“巾帼英雄”赞誉她;鲁迅在小说《药》中塑造了夏瑜的形象,借以寄托对她的哀思和敬意;一九三九年三月,在中国人民抗日维艰的日子里,周恩来同志来到绍兴,他号召妇女学习秋瑾的革命精神,组织起来,参加抗日,并写下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的题词。秋瑾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秋瑾(1877—1907年),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祖父秋嘉禾,曾任厦门海防厅同知,父亲秋寿南曾任厦门县知县,秋瑾生于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秋瑾,是一位值得中国人民崇敬的巾帼英雄。然而,她个人的爱情与婚姻,却是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 秋瑾的故乡在浙江绍兴,出生在福建厦门,1898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潘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并备厚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1890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锦衣玉食,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那位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志趣、爱好也与她毫无共同之  相似文献   

6.
秋瑾的孤独     
蒋勋 《廉政瞭望》2012,(6):72-72
如果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  相似文献   

7.
秋瑾与湖南     
秋瑾与湖南盛奇云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位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我国清末民主主义革命家、文学家秋瑾所写《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一诗。此诗抒发了她忧国伤时之...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跟随孙中山先生的秋瑾女士,就是令我们敬仰的女英烈。去年我们到杭州参加会议,会后专程前往绍兴参观了秋瑾烈士故居。秋瑾,字璇卿,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1875年出生于福建,后随父迁入浙江绍兴,在绍兴度过了少年时  相似文献   

9.
访秋瑾故居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来到绍兴的塔山脚下、鉴湖之滨的和畅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女诗人秋瑾的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笔力遒劲的“秋瑾故居”的题匾。走过天井、餐室,来到秋瑾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书桌以及桌上摆着的文房四宝,都是烈士生前用过的遗物。就在牺牲的前几天,秋瑾还曾留下一些珍贵的手迹。其中,有首写给学生徐小淑的绝命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烈士为革命不惜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豪情壮志:“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  相似文献   

10.
访秋瑾故居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来到绍兴的塔山脚下、鉴湖之滨的和畅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女诗人秋瑾的故居。  相似文献   

11.
1907年7月15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凌晨三时,从座落在绍兴城西的山阴县监狱里,走出一群荷枪实弹的清军,押着秋瑾,向清政府设在轩亭口的刑场走去。秋瑾端庄清秀的脸上神色自若,从客不迫。这位为民族解放英勇斗争的女英雄,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恨,把鲜血洒在养育她的土地上。年仅33岁。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女英雄秋瑾的《对酒》诗是我特别酷爱的一首诗作: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的这首诗壮志凌云,豪气奔放,它表现了女英雄不爱金钱爱祖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3.
(一) 近代中国著名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秋瑾一生只度过三十三个春秋(1875年—1907年),参加革命活动的时间不过3年(1904年—1907年),但她在自己短短的革命生涯中,不但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作出过重要的贡献,而且在妇女解放运  相似文献   

14.
刘华清 《湘潮》2016,(4):59-65
本文所说的红色湘女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革命队伍的湘籍女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红色湘女群体无疑是一丛奇葩。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的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当中,就有唐群英、向警予、蔡畅、帅孟奇四人为湘籍,加上湖南媳妇秋瑾更多达五人,其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湘女有向警予、蔡畅、帅孟奇三人,为全国  相似文献   

15.
黄俊军 《湘潮》2016,(4):88-93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政治巨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既产生了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一批杰出的男性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有一批像秋瑾、唐群英一样献身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女英雄。秋瑾的事迹家喻户晓,但是唐群英的事迹由于各种原因沉寂了几十年。唐群英领导的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被赞誉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唐群英坚定地追随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相似文献   

16.
洪梅  春灵 《世纪桥》2009,(8):29-30
1907年7月,浙江绍兴府衙门里杀气腾腾,知府贵福正在审讯一个女革命党人。敌人刑杖交加,她愤愤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然后闭目咬牙,再也不说一句话。7月15日凌晨,她被押赴绍兴轩享口……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3岁!她就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巾帼英雄秋瑾,别号鉴湖女侠。  相似文献   

17.
报刊文摘     
我国早期留法勤工俭学的起源 周恩来巧功张自忠戒毒 秋瑾的婚姻悲剧 世界五大宫建筑  相似文献   

18.
七律     
厂渴立三同志故居知少年时代受秋瑾思想影响甚大,并读遗篇《步秋瑾诗原韵一》有感亦步韵一似龙泉去复来①,此间叱咤起风雷。版图“四化”频增色,史册“三山”早化灰。勇效磨刀奇侠女②,悲歌投笔此英才③。庭前铁树应犹在,泳水粼粼几转回。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蒸{关钱嵌旅有日快恩仇”句。 ③立三同志青一午时代诗“浩气冲牛千,如焚痛国仇,诗书从此另,j,投笔效班侯”。附秋瑾言志诗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侮挟风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化劫灰。浊涛一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冲力挽回。立三同志一九六O年渴 秋…  相似文献   

19.
赵光 《党史文苑》2001,(6):37-39
孙中山自创建兴中会,就被清廷视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他进行绑架和暗杀,一些政敌也企图派刺客将其置于死地。孙中山的一生曾多次历险,但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其中有三位保镖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号称“革命女侠”的尹锐志、尹维峻姐妹,及英籍加拿大人“双枪将”马坤。这三人的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尹氏姐妹哈同花园击灯救驾尹氏姐妹是光复会成员,秋瑾的战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欧洲进行革命宣传和筹集捐款,听到起义爆发的消息后,立即兼程回国,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孙中…  相似文献   

20.
走进百岁堂     
绍兴城中的轩亭口,是绍兴古城最繁华的地方,“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雕像,就矗立在那里。沿着附近的劳动路,东行十几分钟,便见一幢富有民族风格的古式院落,坐北朝南,砖瓦结构,这就是令人仰慕的周恩来祖居百岁堂。我怀着急切的心情,跨入百岁堂别具一格的黑漆大门。只见悬挂在台门斗上的横匾,镌刻着五个遒劲大字:周恩来祖居。百岁堂最早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风雨剥蚀,战乱破坏,岁久失修,已经面目全非了。解放后,当地人民出于对周总理的热爱,多次提出进行修缮,却都被周总理谢绝了:“不要修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