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恩来一生大公无私,勤政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在他光辉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轶事趣闻,给我们以启示和教诲、照镜子自勉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每天早晚都要在一面大立镜前照一照镜子边贴着他自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始终将这些警句作为一面镜子,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2.
镜子的功能     
镜子是人类的重要发明,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镜子能够真实地映照客观存在的一切,既不遮掩丑陋,也不放大美丽,这一透明、公正的优点,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观容貌、正衣冠、端品行。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又糊了面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晚,总要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  相似文献   

3.
名人的座右铭阿康镜铭──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柜的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诚如斯言,周恩来铭如其人。桌铭──少年时代的鲁迅酷...  相似文献   

4.
苏秀锐 《新湘评论》2013,(18):43-4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是,你会照这面镜子吗?  相似文献   

5.
自从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之后.“镜子”便有了它新的含义,且广为流传,历千年而不衰。今天,党员要永葆先进性,就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照“镜子”。  相似文献   

6.
在周恩来同志早年就学的南开学校里,曾有过一面大立镜,镜子上方悬着书有“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等文字的“容止格言”。这是当年为让学生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仪容所设立的。镜子,历来是人们查看自我形象的不可或缺之物。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爱美的人们每天都会到镜子前面查看梳理一番。然而,人的仪容外表怎样,可以在有形的镜子中映现出来;人的思想、心灵、行为究竟如何,却需要到更高更大的生活之镜中去查看验证了。古往今来,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也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照镜子”的格言以及此类事的美谈趣闻,为后人所称道赞颂。譬如,…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免不了要和镜子打交道,揽镜自照,整理仪表。照镜子不仅能察看面容,去污涤垢,整理衣冠,使人面目清爽,衣着整洁,精神抖擞,从而增加自信,而且还能察颜观色,及早发现疾病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照镜子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每个人都不妨常照照镜子。此外,照“镜子”的引申意义还在于,照镜子不仅要照面容仪表是否整洁,肌体是否健康,更要照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是否纯净。  相似文献   

8.
宋玉清 《先锋队》2013,(12):15-16
当前,我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总要求中的第一项就是“照镜子”。那么,我们要照哪几面镜子,如何去照呢?  相似文献   

9.
楚奇 《党课》2013,(20):65-66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必须经常用“镜子”照一照,沉下心来整理仪容、弥补不足、端正形象。  相似文献   

10.
刘平 《学习月刊》2014,(9):15-16
近日,我怀着深切和缅怀钦敬之情,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下基层、访民情、赈灾救济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种梧桐、带病坚持工作等一幕幕感人事迹令人感动,每一幕都让人落泪。细照焦裕禄这面镜子,在平时工作中如何笃行焦裕禄精神,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宣传干部,我认为关键要做好“五员”。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白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违纪违规的事件出了不少,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切实重视并用好公开这面“镜子”,使得某些为官者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在实际工作中,公开这面“镜子”却变得有其名、无其实,或者是模糊不清,变了形,走了影。主要表现在:其一,遮而不露法。此类  相似文献   

13.
秋榛 《学习导报》2013,(15):42-4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普通很简单的习惯,然而,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真正照好镜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认真对待,敢于照,勤于照,善于照,真正照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时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把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采取“三学、三查、三改”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对照焦裕禄这面镜子,做到深学、细照、笃行,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说“亲情”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故对亲友谁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但是,这种“亲情”在不同思想品格的人身上,其份量又各有差异。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临去世前的24天,向党中央写信“要求”,不保留骨灰,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搞故居和纪念,真乃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关于“亲属”的一段,更是感人至深:“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  相似文献   

16.
山疙瘩里的“镜子”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豪兴村安子背小卖部,有一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特殊“镜子”,14年来,南来北往的村民往它面前一站,总有不同的神态:或喜或羞。或愧或悔。这特殊的“镜子”,就是退休干部江中镜十几年如一日办起来的法制宣传栏。江中镜1981...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在“诞生”一节里写道:“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开头也写道:“到周恩来祖父周殿魁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也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lop年8月2日,周恩来在京对部分亲属谈话时说:“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过花,号云门,字殿魁,这名字有封建思想,想中科举。”笔者手头还有一份《周氏家谱纪略)复印件,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后代…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13):34-35
对照党章,“照镜子”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干部言行的标准尺,因此,党员干部要对照党章,经常“照镜子”。要熟悉党章内容,掌握其要义,以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参照,找出自己差距所在,明确努力方向;要运用正确方法,用党章这面镜子,  相似文献   

19.
1975年初,四届人大刚开过,周恩来于2月1日主持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确定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还确定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三位常务副总理“负责处理国务院日常事务”。会上,周恩来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次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分工安排,得到毛泽东批准。 这样,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的工作,“四人帮” 阴谋“组阁” 的美梦终于化为泡影。但是,“四人帮”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挖空…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要照照镜子的,因为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面目上的污垢,整理好衣冠,以良好整洁的形象示人。会照镜子的人还懂得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摆上镜子,这样便可以透过折射,全面修饰整理自己的仪表。最早将谏言作为镜子的,大概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以人为镜”,就是将人们的谏言当作镜子,并尊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