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 《民主》2006,(3):11-14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全面了解2005年我国社会形势和准确把握2006年社会发展趋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2005年我国社会发展基本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2006年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现选登2006年部分。  相似文献   

2.
梅占春 《求知》2005,(12):13-15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台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水平超过30%之后会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增长到2005年的40.4%,表明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王克群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 做好‘十一五’时期工作的讲话”一文指出,胡锦涛同志近日在 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 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讲 话,对于搞好“十一五”规划,促进“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央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将推动我国经济第三极发挥更大作用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北曹妃甸成为“十一五”最大的项目集群,京津冀区域协作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中国经济第三引擎正加速启动。有关专家认为,抓住这个机遇,将对这一区域乃至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送走了2006年,迎来了2007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不免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需要盘点过去一年的付出与收获;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提出新的一年的计划和目标。过去的一年,中国在继续迅速发展、进步、崛起。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成绩。  相似文献   

6.
一批重大政策在岁末年初密集出台,标志科学发展观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谋定而后动”,且动作频频,是岁末年初人们对“十一五”开局之年国内各项重大政策密集出台的直观感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谋”,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是“谋”,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更是“谋”。先看农村。甫进2006,中国农民便收到了两个大礼包:全面免除农业税、2年内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而惊喜未过, 中央又对困扰农民多年的医疗保障问题下了硬指标,即2006年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要达到全部县市区的40%,2007年扩大到60%,2008年要全国推行,而到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报告认为,2005年是改革攻坚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2005年的改革对启动“十一五”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而2006年则是“十一五”改革攻坚的起步年。2005年改革的实际进展表明,改革的推进是多方面的,出现了全面推进改革的态势。报告提出,中国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是着力推进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1)
告别了不平凡的1998年,我们跨入了更不平凡的1999年。这一年,我们将迎来建国五十周年;我国政府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两件大事对于中国人民都非同小可,可谓双喜临门。“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格言。天命,并不是老天爷的安排。天命是自然...  相似文献   

9.
黄蕙 《瞭望》2005,(43)
用五年时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是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对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这一降耗指标并不轻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次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发展目标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量化指标:一是“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年, 宣传思想战线责任重大。做好宣传思想战线的各项 工作,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伟大旗帜,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  相似文献   

11.
黄蕙 《瞭望》2006,(11)
“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建之于相关体制的成功变革基础这上“十一五”这五年之所以尤为关键, 在于其是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落实的奠基期。“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重点提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之于这五年对相关体制束缚的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改革“爬陡坡”的关键阶段,改革工作不仅会继续加大攻坚力度,而且会更加注重改革的质量 2006年1月1日,存在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文明古国的中国大地上被彻底废止了。从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到人大常委会“一锤定音”最终决定,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已提出能源十六字方针,即“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每年需要降低4.36%;其中2006年的要求是降低4%,也就是说2006年万元GDP能耗应为1.171吨标煤(我国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1.22吨标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导致节能减排目标落空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4.
今秋10月,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明确了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这个关键时期谋划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引导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党…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05,(4):39-39
《羊城晚报》2005年6月5日报道说,据了解,中央正在酝酿“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提出全局性、战略性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集中权威专家新近推出的研究报告提出,未来15年可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并勾划了今后5至15年发展的六大前景。15年发展的两步考虑报告指出,未来5至15年的基本任务可分两步考虑。第一步2006年~2010年(“十一五”期间),努力使经济增长方式有比较明显的转变,人民生活由初步小康过渡到水平较高、比较宽裕的小康,人均GDP明显高于目前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光明日报》2006年7月4日登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这一规划列举了“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多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规划写道,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研究回答好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要特别注意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时期宏伟目标,研究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研究回答进一…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1,(1)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人民以1990年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其他各个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迎来了1991年。 新的一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起始年。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党召开了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  相似文献   

18.
反馈     
你们好! 我是湖南省岳阳市外汇管理局的一名干部,2006年订阅了《瞭望新闻周刊》杂志。贵刊是我平时经常翻阅的期刊,其内容很丰富,时效性也很强,有大刊风范。1月11日, 我阅读了贵刊“瞭望论坛”栏目《‘十一五’开局关键在落实》一文。这篇文章作为新年的  相似文献   

19.
孟华 《瞭望》2006,(11)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了国家战略。天津市长戴相龙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时说,“天津发展正迎来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20.
曹新 《求知》2008,(2):4-5
“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尽管2007年节能减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节能减排的形势还相当严峻。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年。必须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