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业与奉献     
《邢家大院》是一篇真切感人的通讯,主人公刘贵民的敬业精神,福利院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充分展示了民政人的风采。从“当家人当不了三把扫帚的家”,到“邢家二楼”破土动工,这是刘贵民等一班人披肝沥胆的创业史。一个穷单位,当头儿的喊破天说破地,也难有什么凝聚力。只有创造财富,不断发展壮大自身,才能稳住人心,拴住职工。而当家人不认个,不认穷,敢担风险,不怕挫折,年复一年地顽强拼搏,是一个单位兴衰的关键所在。这是《邢家大院》给人的启示之从“孤老哭着喊着不离开福利院”,到“孤儿不当别人家的孩子,我要姓邢”,这是…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场合,不时听到类似“这事我说了算”这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如果被某些人说了算的,净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倒也罢了,可事实上,不少事关大局的大事、要事也被某些人说了算,则未免有点不正常了。通常情况下,能够充分“享有”“我说了算”这种“特权”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地方的“一把手”。  相似文献   

3.
听说一位颇有权势的人给某单位题字,把一个常用的字写错了。当时他也有点疑惑,问周围陪同的人,个个都说“不错,可以这样写”。其实,他们都发现他写错了,但谁也不敢说出来。这样,这个错字就堂而皇之地被装饰  相似文献   

4.
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单位原本就像是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可是一旦换了新的领导,一下子就激活了这潭死水,单位面貌为之一变,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什么人还是那一帮人,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单位领导能否正确对待部属,擅不擅长发挥每个部属的  相似文献   

5.
甲:我有个朋友,听过你讲“成功之道”;她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做起来太难了。乙:一个人老了就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主客观的情况。我已在好几个大学讲“成功之道”,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又很不了解听众心理的表现。你那个朋友的反应很典型。“成功之道”这个讲座听起来是有点意思,但要坚持实行却  相似文献   

6.
1975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不正常的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不正常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进入日常生活,他到底从何而来,他在历史上的祖先是谁?我们依据什么判断人的不正常呢?正常和不正常的标准来自何处?福柯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郭莉 《公民导刊》2007,(6):49-49
“老外”这个词从何而来,还真没有接触过,遇到一个较真儿的蓝眼睛,问:“外,是不是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呀?”很是委屈还有点愤怒。为了平息那点萌芽中的愤怒,我说:“怎么可能!外就是外国人嘛,而且,中国往往对自己尊重的人,才加称老,比如为师者我,明明不老,还是要叫我老师。这是尊重!”中国人是否尊重“老外”们,我不知道,但是和老外一起逛街时,会发现“女人街”的东西平白地和“大都会”的价格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8.
姜少勇 《政策》2007,(2):60-60
地方换届选举,人们还是习惯画“正”字唱票。一位代表说得好:“这个‘正’字,可以提醒当选人自觉做到心正身正行正。”虽然说有点望文生义,但细细揣摩却发人深思。正,即不歪不偏。心正身自端,心歪行易偏。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心正是第一位的。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心宜正,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所谓心正,就是指做人做事的心态、动机和出发点不偏向、不倾斜。心正,是一种优秀的品格、人格的力量,是一个人思想、信念、情操、意志的高境界。春秋时有一个叫黔娄的小官,毕生追求“宁可正之不足,决不斜之…  相似文献   

9.
马剑 《中国保安》2014,(7):36-38
“你说毛队长啊,他呀,这个人有点严肃,很少笑。”“队长是个说话很随和的人!”“毛队长能喝点酒,但一喝就脸红。”  相似文献   

10.
温晓薇 《小康》2014,(2):68-69
面对丰田这个“庞然大物”,张家同认为,赛格导航的挑战“有点冒失、有点胆大,但不是妄为”。他说:“基于不可预料的因素,不J1191,~Jl也要进行到底,我不相信它侵犯我的专利,不会被惩罚。”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刊1998年第11期以来关于女性就业的争鸣与探索文章,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我想对女性就业这个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萧立军先生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让人有点不明白,难道同工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万鑫 《人民公安》2006,(21):42-44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一名男网友在会见女网友时突患急病,女网友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友谊,互认了姐弟。应该说,这是一段十分珍贵的感情,然而这却成了骗子诈骗的资本。广西大新县一名女老板周玲,在一年多时间里,她认的这个弟弟非常罕见地多灾多难,不断地向她求助,周玲信以为真,竟一百多次汇钱近29万元给弟弟,可以说“创造”了受骗的极致,直到有一天弟弟关掉了手机,她才如梦初醒。2006年8月底,这个骗子“弟弟”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相似文献   

13.
虽不敢说“识途”,但我毕竟是一匹“老马”,走过的桥比青年人走过的路还要长,路总会认一点的。在这样漫长的年代里,经验和教训总会有一点的。说我能完全了解今天的青年,那是不可能的。但自己毕竟是在大学中教书,有接触青年的机会,对青年还是多少有点了解的。我承认“代沟”,而且还写文章赞美过“代沟”。我同今天青年间的“代沟”,不  相似文献   

14.
我是统一战线上一名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者。1997年,“而立之年”的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借调到柘城县委统战部。“借调”这顶沉重的帽子,一戴就是8年。8年期间,我不拿分文工资,外界人不理解,家里人不支持。最怕的是有人问起工资的事(由于长期借调,原单位已停发工资),害怕别人揭这个“伤疤”,我因此曾迷惘过、徘徊过、忧虑过……沉思中,我在想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到最后呢?在统战部工作的前4年,统战部长还不是由常委担任,当时的工作环境与现在不同,开展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自认为统战部比其他常委部室矮半头,统战干部说起话来也有点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案例,实在发人深思。一个骗子到某公司谎称,他有一座旧铁路钢架桥想出售。这家公司发财心切,竟相信了这个骗子,即以一大笔钱将钢架桥“买”到手。此后,又“转卖”给另一家公司,想从中赚一大笔钱。这个骗子的胆子也大得吓人,而这两家公司被骗得有点可笑。其实稍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铁路桥梁都归国家所有,他个人哪里来的铁路钢  相似文献   

16.
人才学青年学者孔祥国同志新近完成一部书稿《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这是一本很有闯劲和创见的著作,值得为之鼓劲。 对于多数人事工作者来说,“资本”这个概念是从马克思那里听到的。因为这个巨人给我们留下一本煌煌巨著——《资本论》。但是,把“资本”二字与人事、人才工作联在一起就有点感到别扭,怎么人成了“资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底,我在北京遇到一位特教方面的专家,在与之交谈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正常人、健全人”这个提法,当时我已明白这是聋人的相反词,内心禁不住反问:“难道聋人不正常、不健全?”但那天是礼节性的拜会,针锋相对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过了几天,两位聋友来看我,谈话中他们问我:“××富豪是健全人还是聋人?”我答道:“他是非常健全的聋人,若不健全,怎样致富?”我  相似文献   

18.
说“赋闲”     
记得过去读“贤书”时常见到“赋闲”这个词儿,当时觉得对“赋闲”者挺安逸,优哉优哉!而今自己也属“赋闲”之辈了。但我没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也没有文人雅士优哉游哉之感,倒觉得闲得难受。何谓“赋闲”?西晋时有一个叫潘岳的人,为官多年,后来不知为什么辞官家居,用现在的说法可能因年龄关系退休了。此人颇有点文才,回到家作了“闲居赋”一文。这篇文赋究竟是赞闲居之美,抑或是抒不堪忍受仕途的污浊毅然辞官归隐,像陶渊明那样坚决不与仕族社会合作之情,本人没有查过,大概是赞美闲居之乐吧。眼下只说后来出现了“赋闲”这个词…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一位农场主,在大西洋岸边耕种一片土地。他总是不断地张贴雇用人手的广告,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到他的农场工作,因为大西洋上的风暴总是摧毁沿岸的建筑和庄稼。直到有一天,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人找到农场主应聘。“你会是一个好帮手吗?”农场主问他。“这么说吧,即使是飓风来了,我都可以睡着。”应征者得意地回答。虽然这听上去有点狂妄,农场主心里也有点怀疑,但是农场主还是雇用了这个人,因为他太需要人  相似文献   

20.
要正确认识改革同政治稳定的关系,必须先弄清这两个概念,一是有序无序的“序”,二是政治稳定的“稳定”。这两个概念都不是绝对的,有序中有无序,无序中有有序,政治稳定也不是一潭死水、一成不变。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有序,是因为原有的“传统”的有序当中出现了破坏性的“无序”,使政治体系不能再“有序”地与时代的要求合拍;同时改革也不是完全在政治体系的“无序”状态中进行的,它是一种得到政治体系推动并得到控制的有目的有步骤的社会运动。如果它是一匹无法驾驭的脱缰野马,其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社会大动乱。动乱之后的:“稳定”,可能是“传统”的复辟,也可能是其他不是人民希望得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