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统一论坛》2008,(2):62-62
2008年3月8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在北京开展。中国统促会副会长张克辉、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郭俊次表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寿山石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将搭建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台湾的分裂主义势力不遗余力地在岛内、海外大搞“台独”。不仅猖撅于政坛,也把黑手伸向文学领域,试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以便最终实现他们脱离中国的罪恶目的。但是,这样的行径是不可能得逞的。且不说政治经济、历史沿革等其他方面,仅从台湾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就可看出海峡两岸有着风习相近、感情相亲、文化同根,血脉同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正杰  芦海英 《求索》2008,(11):197-199
王蒙和白先勇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率先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因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采用而具有了“现代主叉”色彩,同时又在小说的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共同突出了“传统”的根基作用,其意识流文学也因为传统与现代的较好融合而顺利实现了东方化进程。当然意识流文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东方意识流文学也是如此,王蒙和白先勇的意识流小说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二人在众多方面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怀军 《湖湘论坛》2009,22(3):38-40
田汉、成仿吾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尼采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表现为他们形成了“美的文学”观与“生命的艺术”观,在实践上体现为他们早年创作对诗化、美化风格的偏爱。唯美诗学与生命诗学的形成折射出田汉、成仿吾对文学现代性的强烈追求,而对尼采“超人”说的误读则昭示了他们对尼采思想的功利化取向。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23,(7):18-20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作为连结两岸同胞乡愁的共同载体,凝聚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共同记忆,积极推动台胞台企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宗旨,为广大台湾同胞在大陆施展才干、逐梦圆梦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近年来,盐城市在鼓励台胞台企参与本地乡村振兴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开辟出了盐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湖湘文化精神与 2 0世纪湖南文学的关系 ,首先要廓清“湖湘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有学者指出 :“对湖湘文化的承载主体来说 ,伏潜在他们的生命行程中的、使他们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文化品性的所谓‘湖湘文化’ ,亦主要是指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人生价值取向 ,具体地说 ,就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① 这种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在2 0世纪湖南作家中表现为“政治———文学”和“文学———政治”两种创作心理定势。前者出于作家对政治的天生迷恋和主动逢迎 ,其代表作家是周立波…  相似文献   

7.
阿甘本试图构建一个缝合“生命”与“形式”的潜能本体论以扭转“死亡政治”。他以文学人物“巴特比”为潜能生命的典范,从巴特比的“我宁愿不”“不作为”中挖掘出主体内在性的抵抗力量,将对生命政治的批判和生命的救赎落脚于一个新型结构化的潜能生命,发展了一种肯定性的、乐观主义的政治哲学。“巴特比式的政治”作为一个范式,也是当代左翼思想家构建新革命主体的路径,他们试图将文学寓言的真理性表达运用至当代政治的解放中,开启一场激进“主体”的政治革命。但是,这种革命思路终究未脱离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领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最终无法化作现实的行动,这构成了阿甘本及新左翼理论的实践性困境。  相似文献   

8.
闽西客家联谊会参访团,本着“增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交融”的目的,应邀于2009年4月底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考察。作为参访团成员,笔者在参加“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和参观客家族谱展览中,切身感受到血浓于水,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4月24日,“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在台湾苗栗联合大学召开。开幕式上,苗栗县县长刘政鸿、联合大学校长李隆盛和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相生等先后致辞。闽西陈弦章、苏志强、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2012,(7):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两岸的青年也将决定两岸的未来。为了促进两岸青年书画的共同繁荣,增进两岸青年书画家的情谊,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王尧 《探索与争鸣》2024,(1):53-60+178
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关联性”。“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是研究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文学,不是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的分析材料,而是将“思想史”作为“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关注思想影响了文学,而是讨论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文学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和创造了思想。因此,这一研究凸显的是“思想”与“问题”的对话——视野是思想史的,问题则在文学史。思想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清理和呈现“外在影响”的同时更侧重关注“思想”如何成为“文学”的“内在”构成,因而,也是把“外在影响”转换为“内部生成”的一种考察,由此或可打开进入文学史乃至人类精神史的另一条路径,重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晓兰 《理论月刊》2010,(7):135-138
康拉德在创作中将人物悲惨状态推到极致来凸显敌对的社会伦理环境和个体的伦理选择对人物造成的悲剧,这一手法给予了老舍极大的影响。在康拉德与老舍的作品中,代表不良伦理环境的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活动、谋取各种利益的中心,更是作家考察人类本性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创作表明:敌对的社会环境与小说主人公在关键的道德考验中做出的伦理抉择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总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半个多世纪以来,“枫桥经验”始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样,同根同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血脉相连,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共同的价值旨归,同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枫桥经验”赓续红色血脉,在轰轰烈烈的兴国大业中脱颖而出,又在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发展,更在新时代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进程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3.
焦守红 《求索》2008,(2):174-176
青春文学白手起家赢得图书市场半壁江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虚生态住”的缘故;青春文学的创作实绩已构成了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在场;青春文学自身稳定的内质是其成长的动力和内涵。“生态住补白性”、“历史在场性”、“文学成长性”共同构成了青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9,(11):70-78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脉。10月7日,两岸故宫首次合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5.
马丽 《两岸关系》2014,(3):46-46
<正>由天津市台办、天津市台联、天津市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联合会、南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天津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天津新金融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同根同源颂中华"书画展于1月16日正式开展。现场200余幅书画作品齐聚一堂斗艳争芳,尽显书香墨韵。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血脉同源。书法绘画,作为高雅的审美艺术,是炎黄子孙感情交流的传统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次书画展交流活动,旨在推动津台两地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1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考察其人格,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从他的文本载体入手,挖掘其创作个性。但仅解读作品,尚不能挖掘其人格形成的心理基础,也不能全面观照其立身处世的全面风采。因为老舍一生的思想历程和文学道路是在复杂的社会条件和诸多个人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形成的。所以,我们拟从老舍的出身经历、为人处世及创作个性等方面入手,给予比较客观的评析。老舍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最初的求学与工作,都没有离开北平,所以作为母体文化,耳濡目染,北平这座文化古城早已以一种历史沉淀的方式浸入了老舍的灵魂深处。又因为北平是一座最讲礼议,最重…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关系》2012,(8):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态势。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却表达了对诗歌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即艺术本位观念。他们以“纯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以形式而不是内容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既提出了完整的诗艺理论,又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20.
孙际垠 《求索》2008,(7):194-195
贾平凹是“大散文”的提倡者,他的创作历程,是对艺术的探索与试验,也是对自己生命力的享受和宣泄,更是其自身灵魂的搏斗与挣扎。他的散文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有着非同寻常的思索和参悟。他力图探索生命奥秘,对生命的本真意义进行发掘。他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艺术底蕴的世界。他在“大境界”中倾注生命的真诚,字里行间,充溢着禅化的生命意识。这些共同构成了贾平凹散文韵味深长的基本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