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婷 《创造》2016,(7):62-6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闻传播伦理失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媒体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传播伦理问题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曾广受关注的“北京广渠门遗孀上《完美释放》”事件入手,分析由澄清不实新闻报道这一动机而引发的“消费苦难”的质疑事件,探讨我国新闻传播伦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理性回归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人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这一切,都使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新闻工作者在专业精神和新闻伦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在政府整体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充分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期受众特殊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展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政府和受众三方共同形成有效的舆论互动,以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地协助政府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措施,在种种矛盾中构筑动态的舆论和谐,创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易博文 《求索》2013,(10):265-267
深度新闻报道是一种深层次地、立体地、全景式地反映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通过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扎实的采访内容,用客观的形式解释、分析、预测其动态前景,能回答受众关心的、引起受众思索和产生共鸣的新闻报道。做好深度新闻报道,应科学把握三个关系:“深度”与“广度”的关系、深度新闻与动态新闻的关系、理性分析与客观报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永兴 《前沿》2013,(3):81-83
犯罪新闻报道中不乏色情、暴力、欺诈等内容,因此犯罪新闻的正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正功能才是犯罪新闻的原本功能。犯罪新闻的正功能包括:树立法律权威,培养守法观念;进行法治教育,实现一般犯罪预防;通过犯罪新闻报道,进行犯罪控制;通过犯罪新闻报道,从制度上完善犯罪预防;通过犯罪新闻报道,推动立法完善;通过犯罪新闻报道,娱乐广大受众;公众情绪的宣泄、引导与抚慰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芳明 《求索》2013,(2):127-129
伦理思想为新闻正义提供了理论根据,新闻正义从伦理学中寻找伦理根据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不同的伦理原则在指导新闻正义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困难。本文从伦理思想史上选择儒家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基督教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自由主义伦理思想、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社群主义伦理思想等八种与新闻正义密切关联的伦理思想,从福利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对新闻正义做一次伦理学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困难,对于新闻正义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艳诚 《前沿》2005,(9):252-253
党报要做好社会新闻的报道,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确立社会新闻报道正确的价值取向,记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签能提高公众对某则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是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受意识形态、市场逻辑的影响以及出于文化冲突背景下宣泄情绪的目的,新闻编译人员常常会在加工源语报道时添加一些新闻标签,主要是意识形态标签、市场取向标签和民族主义情绪标签.这些标签是跨文化偏见的显性表达,违背了跨文化新闻传播的伦理.  相似文献   

9.
以一篇有争议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某些隐秘的表现机制,进而借鉴现代语言哲学的伦理语言分析模式,提出分析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三分法工作模型.主张新闻语言主观性不可避免,新闻语言不自觉地携带不恰当的价值信息是某些新闻纠纷产生的根源,并试图纠正当下新闻写作学对新闻语言客观性把握的某些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黄旺  鲁奇 《传承》2009,(4):94-95
以一篇有争议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某些隐秘的表现机制,进而借鉴现代语言哲学的伦理语言分析模式,提出分析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的三分法工作模型。主张新闻语言主观性不可避免,新闻语言不自觉地携带不恰当的价值信息是某些新闻纠纷产生的根源,并试图纠正当下新闻写作学对新闻语言客观性把握的某些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新闻因"沉浸"和"在场"效果重构了新闻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使用主体发挥中介作用,并产生技术使用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媒介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新闻客观性丧失、新闻价值片面化重构和大众批判能力下降的三重风险。大众媒体只有坚守新闻的社会功能,才能在媒介技术和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产内容充实、形态先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体裁,是新闻媒体的“重头戏”。如何改进会议新闻,提高会议新闻的价值、功效和可读性,是新闻工作者亟待探讨与解决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新闻报道,就是与民族有关的新闻写真。它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民族新闻报道越来越引起各族读者的关注,发挥了应有的舆论作用和社会效能。本文就民族新闻报道,作浅显的论述。 第一、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作用 民族新闻报道,如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新闻报道一样,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民族新闻报道在深化改革中日渐活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舆论作用。 民族新闻报道有坚实的社会基础,适应各族各界读者的需求。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组成了伟大的整体——中华民族。因此,民族新闻报道,无论是从地情,族情出了,还是从新闻学角度,都有很大的效应性和接近性,民族意识、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闻的商品性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把新闻界卷进了改革大潮:新闻载体直接面向市场,新闻报道的多种社会功能得到开发,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被大胆引入内部管理,使新闻机构焕发勃勃生机,新闻报道与经营开发两个轮子一起转,使新闻界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在当今形势下,有许多问题面临尖锐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新闻事业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闻的采集传播是否能纳入商品生产的范畴?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即价值规律是否要取…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3,(4):92-92
范玉吉在《学海》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当代传媒的伦理现状并不乐观,因人文关怀缺位而导致的冷血新闻频现,因采访不够全面导致的公正报道失衡,因激情战胜理智而导致的煽情主义泛滥,因专业素养欠缺而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因一味迎合受众而导致的舆论引导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玉帛 《人大建设》2012,(12):42-43
电视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内容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世态人情、趣闻轶事,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从形式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通过生动的画面、鲜活的语言等“软性”表达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本质是向受众传达信息,精确性体现了新闻的无限追求。精确新闻报道最大的魅力是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但是模糊性也是新闻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具体实务中体现为主动模糊和被动模糊。在新闻报道中,精确性和模糊性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我们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从而将其效果发挥最佳状况。  相似文献   

18.
人大新闻报道是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形式。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多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30多年来,人大新闻报道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新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通过其独有的新闻报道功能,给社会大众提供了解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渠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喉舌作用。随着各种新闻侵权案例的出现,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充分暴露,寻求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协调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叶同春 《理论月刊》2005,1(6):97-98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这在新闻工作原则、新闻队伍建设、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