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虽然是当代的热门话题,但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相当模糊,厘清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日常生活和哲学对幸福的解读,无疑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经济、伦理、心理和日常生活解读幸福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抓住幸福的本质。哲学的解读或许更接近幸福本质。哲学的解读说明,幸福是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体验。而人生的元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还存在,就是幸福的。至于高层次的幸福,那是逐步追求的问题,要通过反思达到对人生意义的真谛的理解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 《群众》2012,(2):27-28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走在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前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的首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昆山人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绝不单单是追求GDP、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4.
幸福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必然的路向,一个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并立的“社会主义幸福社会”正处于萌芽成长中,未雨绸缪地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设计显然是必须的.中国共产党对幸福社会的追求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总结形成了构建幸福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在推进幸福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个体奋斗目标的设计与追求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刘兴远 《群众》2012,(10):20-22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普遍过上富裕安康生活,是江苏“两个率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幸福指数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崇顺 《学习与实践》2007,(10):140-145
幸福与和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创造幸福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幸福指数的提出,反映了发展观的变迁与更新。由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幸福指数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它的局限性,需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其监测和评估社会和谐程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圆满的生活,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我们忙碌生活、辛勤工作,为的就是有一个幸福圆满的生活。但是幸福的生活并不是顺手拈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努力和创造才能得到。所以在伦理学中幸福就被定义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德性就是一种好的品质,就是优雅、高尚、自足、勇敢等美德的总称。幸福就是在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8.
李鸣 《理论月刊》2010,(4):36-38
发展是人类永不放弃的使命,幸福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讲,幸福观决定人类价值取向,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本文以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绿色幸福观的构建理由、内涵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实现机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各地的"两会"频传民生幸福指数,一时间幸福指数大有盖过GDP之势.比如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幸福指数不仅挂在政府官员的嘴上,而且白纸黑字上了政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政府自我加压,让"幸福"正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两会代表委员热烈审议的报告,也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长期关注法治建设的学者,笔者认为法治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内容极为丰富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浓缩了大量的法治信息,诸如建设法治政府、依法保障民生、依法反腐等等.法治是民生幸福的守护神,从法治的视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特别是依法行政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经济发展压力。当我们按照奢侈生活方式去消耗地球资源的时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种和生态链条就变得更加脆弱。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这条生命线的尾端就在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是人性尊严:民生目标是还富于民:民生保障是还权于民:民生途径是公民参与。因此.从民生视角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渠道和办法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民生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相似文献   

13.
宁殿霞 《前沿》2012,(12):30-31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财富、收入、GDP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提升公民幸福感。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通过对社会转型面临风险的分析,找出风险对公民幸福的威胁,最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论证党的领导是社会转型期公民幸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幸福转型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幸福系统的结构性紧张,还是消去幸福悖论的现实需要,都要求优化幸福系统,倡导幸福转型.即从物质幸福转型精神幸福、从结果幸福转型过程幸福、从消费性幸福转型创造性幸福、从个人幸福转型社会幸福、从非德性幸福转型德性幸福.幸福转型对大学教育的启示为:其一是遏阻物质主义蔓延校园,改良校园文化生态.其二是在批判消费文化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幸福文化,其三是倡导博雅教育促成大学生从职业人到幸福人的跃升.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1,(10):86-87
“如果不能阻止发展,那就让发展是绿色的吧!”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形成的共识,也是中外沟通中交集最大的共同语言。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已逐渐显露出中国特色,而“十二五”规划更是成为中国首部绿色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发动和参与了世界绿色革命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6.
吴珺 《长白学刊》2014,(6):20-23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借鉴,是直面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是对民意的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必将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伟大任务,符合当前国家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大环境变化潮流,因此,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从单一的视角去把握,而是要作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17.
何树青 《今日广西》2007,(16):61-63
时光倒流20年,“万元户”人人艳羡。但今天,“万元户”差不多已成了低收入的代名词,年薪10万元的人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中坚力量,而年薪100万元的人大多来自各类赢利的经济实体的领导阶层和受益阶层。  相似文献   

18.
张郁 《人民政坛》2010,(4):16-17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总理深情的话语,让全国人民心中暖意融融。而要实现这一人性化目标,唯有占多数人口的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才有全国人民的更加幸福。在海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上,怎么提高全省农民的幸福指数?代表们积极建言。  相似文献   

19.
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就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的人;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高雅道德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执着科研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理性消费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构建幸福大学生活的具体路径是:树立科学幸福观,认识幸福;培养敏锐幸福眼,体验幸福;善于寻找幸福路,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必然体现在新的理念、新的建设目标、新的建设路径和新的制度保障等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