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宁 《春秋》2011,(5):54-56
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2月25日晚,孙中山在上海哈同花园连夜召集同盟会骨干开会,加快了组建南京临时政府的步伐。在这个会议上,专门讨论了民国国旗的制式问题。  相似文献   

2.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为庆祝开国,在黄陵、明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几乎同时,还将清廷的昭忠祠改为大汉忠烈祠,以新式的祭祀典礼告慰革命的牺牲者。其唯一例外是延祀了清代参加中法战争而殉职的将领孙开化。南京临时政府在破除迷信的名义下,废除了文庙祀典之外的清廷其他所有祀典,却没有来得及制定民国祀典,以致于民间请求制礼的呼声甚高。尽管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祀典未能实现制度化,但其开创了民国礼仪制度的新时代,表达了汉族政权重续的政治兴奋情感,终结了传统的神道设教与政治自然化的伦理观念,展现了孙中山再造文明中国的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3.
何增光 《求索》2013,(5):56-59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监督制度在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辟了近代监督制度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议会监督、人民监督制度。并把监督制度真正付诸实践。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尽管这时期的监督制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实行,但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华强 《探索与争鸣》2011,(11):38-43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风靡于世。孙中山对章太炎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章、孙在口号问题上的分歧在于革命党是不是政党。章太炎认为革命党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辛亥革命时期所有的革命党属于结社而非政党,应当消弭。孙中山迫于压力,一度承认同盟会为结社并在事实上将同盟会由革命党改为政党,但是此后仍然坚持同盟会即政党,并对章太炎进行批判。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反映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期的呼吁,消弭党建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同年4月初北迁至北京。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被看作是一个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一个历史结果,又是一种历史过程。南京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以往,学者们把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归纳成三种:革命斗争软弱说、革命派内部意见矛盾和外部环境压迫说。但他们忽略了政治地理环境及树立新权威两个因素,它们也是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齐玉东 《春秋》2013,(1):34-36
章太炎(1869-1936),字枚叔,后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江苏仪征人。两人都是晚清国粹大潮中的大师级学者和政治上的活跃人物。他们交谊的变迁和当时的时局密切相关,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幻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并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武昌首义的胜利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创建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与武昌首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均遭失败,在革命党人处于失望、怀疑与彷徨的时候,同盟会却“收功实于武昌”。武昌首义的胜利证明了孙中山和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和武装反清的革命方针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曾谦 《求索》2006,(3):135-137
章太炎对佛学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曾对佛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它借助自己深厚的学术背景,以一个中国学者的眼光对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提出用佛教来鼓舞民众,进行革命的观点;他对佛教各派进行评判,提出了进行佛教改革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耿联 《江苏政协》2011,(10):43-44
<正>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的群雕再现、554份辛亥革命电报首次面世、光复纪念章邮票等一批珍贵文物展示……走进设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厅,恍如穿越百年时光,再次感受辛亥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巨变。1500余件珍贵史料记录3个月风云变幻展览位于总统府景区西侧原  相似文献   

12.
陈宝田 《江苏政协》2011,(10):21-22
<正>(2011年10月16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举行的这次辛亥革命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江苏省政协,代表张连珍主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13.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章太炎由信奉历史进化论转而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善恶、苦乐、智愚双向俱演的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形成俱分进化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个性的潜在影响,二是时代的直接制约,三是学术思想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齐物论释〉作为晚清民初一部经典性哲学著作,虽然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但它也体现了其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它的学术背景:佛学、诸子学、西学、庄学.章太炎正是融合这几种学说来注释〈庄子·齐物论〉.在注释中,他用形式逻辑、知识论来论证本体论、人生哲学层面的问题,而旨归在关注并寻求人的平等和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既是“大独”人格论的提倡者,也是“大独”人格论的实践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其“大独”人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先世遗教,二是老师熏陶,三是独行经历。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病逝世。太炎先生的生前好友向国民政府提出,应对章太炎举行国葬。1936年7月1日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作出了章炳麟应予国葬,并受国民政府褒恤的决定。7月10日,《中央日报》上正式公布了国葬令。  相似文献   

17.
罗军凤 《求索》2010,(3):213-216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变,前后见解大异。章太炎春秋左传学演变的实质是在今古文之争中,逐步摆脱《公羊》、《穀梁》的义例体系,采用、完善杜预的义例体系,转变为纯粹的古文经师的过程。章氏春秋左传学演变的动力是对《左传》微言大义的一贯追寻,章氏从最初认同《公羊》学派孔子制《春秋》为后世立法的观点,变而为认同杜预《春秋》是鲁史旧文,孔子述而不作的观点,前后见解大异。  相似文献   

18.
于洪笙 《人民公安》2011,(19):58-59
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葛兰西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侦探小说这类书籍为什么总是令人读得如此入迷?它们能使人们得到什么样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家庭暴力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郝艳梅 《前沿》2001,(9):62-65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加了有关禁止家庭暴力方面的规定。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暴力内涵 ;分析家庭暴力发生原因 ;提出预防制止家庭暴力对策。倡导公众群体、服务机构、执法机关改变已成定势的“清官难断家务事”传统观念。消除家庭暴力重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20.
李群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10,23(4):64-70
中国国粹主义文化思潮与日本政教社派的保存国粹运动密切相关。国粹派主将章太炎的思想和主张同样受到日本国粹运动的影响和启发。章太炎青睐印度文化但看轻日本文化,加上日本政府勾结清政府打击中国革命和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的真实意图和险恶用心,促使章太炎在宣传保存国粹,以及如何进行保存时,选择印度而不是日本作为保存国粹的参照对象。章太炎国粹思想的萌发、转变到最终形成,与他对日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特别是日本亚细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