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冲突与毁灭的过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尼采超人哲学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身为严肃艺术家与文学商人、对成功的追求与对成功的怀疑等四对冲突的重叠交织来剖析马丁·伊登的痛苦心态以及矛盾心理,揭示其最终自杀身亡既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同名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他凭着强健的体魄,敏锐的智慧,坚韧的毅力,试图通过顽强的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超人梦、爱情梦、文学梦和成功梦。但现实和梦想的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这些美好梦想的一一幻灭,马丁也因此投海自尽。马丁因梦而生、因梦而亡,他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读过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人间喜剧》中的重要代表作《幻灭》,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大卫·赛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科学实业家, 他一心致力于研制用新 型原料造纸,并在中国 造纸术专著的启发下作 了很多试验,最后因遭 到奸商暗算而放弃发明 专利,从而使他的科学 研究的幻想破灭,成了 真正的“人间悲剧”。 巴尔扎克在《幻灭》 中通过大卫之口说:“我 们要解决的造纸问题, 对于文学、科学、政治重 要无比。”“目前造纸还 用破旧的茎麻布和亚麻布,这种原料很贵,法国出版业的大发展因此延迟了。”“…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比较活跃的、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他执著于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理想的最终幻灭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徐志摩在难以自拔的悲剧里不断开掘自己残破心灵的同时,无意间成了那个时代迷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处境与心态的最忠实的再现者。  相似文献   

5.
鲍焕然  舒杰 《理论月刊》2005,(10):134-136
男性中心是传统文化中极为稳定的一种家庭性别政治模式,它反映了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观念。这种模式和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题材的小说中。方方的《奔跑的火光》、毕飞宇的《玉米》、《玉秀》、《玉秧》等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深遂笔触揭示了农村家庭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及其悲剧性的抗争,透视出权欲与男性中心文化的合谋对农村女性思想观念的腐蚀和生命的扼制,其中也隐含着对农村女性自在的生命理想和健康平等的生命观的深沉呼唤。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洁的姑娘苔丝一生悲惨的命运.她的悲剧性命运既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如她生活的贫穷家庭、身边的两个男人等;也是由其内部原因造成的,如她自身的弱点、性格上的残缺等。  相似文献   

7.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静  张琪 《求索》2010,(7):222-223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其哥特式小说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恐怖刺激的美的享受,净化读者心灵并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本文主要从阴森场景、恐怖意象、扭曲心理等方面解读坡的哥特小说所渲染的心灵恐惧,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故事带来的独特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9.
王丽君 《前沿》2007,(11):217-219
丁玲左翼作家的身份,使研究者更注重她创作的革命性、现实性,很少注意她小说中的世纪末特征,丁玲二十年代的创作,表达了女性肉体的焦虑,对人生虚无的体验,追求失败后的幻灭,她的小说创作是她生命本真意义的释放,是女性感官欲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期,在要革命还是要立宪的问题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曾以小说为武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改良派发表了《新中国未来记》、《宪之魂》、《未来世界》等小说,鼓吹“君主立宪”;革命派也在一九○三年发表了提倡“民族主义”的《洗耻记》和痛斥“君主立宪”是缓和革命的《自由结婚》等小说;尤其是出色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在一九○五年写出了小说《狮子吼》,歌颂革命党,直接批驳《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十分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他在《小  相似文献   

11.
王亚芳 《理论月刊》2005,(3):122-123
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喻尘 《创造》2008,(12):47-47
历尽劫波,他仍风骨不改。只向真理低头,他以这执拗地坚持,为中国法学赢得尊严。主导起草《民法通则》、《公司法》,尤其是《物权法》,他不懈地努力着,要为私权争得保护,为社会创造自治,使权力纳入法纪。他的清醒,有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热度。不幻灭,不气馁,有承担,使他成为中国法学的良心。  相似文献   

15.
许多年前,一边阅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一边播放着背景乐曲《蓝鸟》,两部小说混合了多种声音,既显现了人性之美,又揭示了残杀、毁灭、苍凉之景,与《蓝鸟》的原始、雄浑、空旷十分相似,音乐与小说的结伴,在这儿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后读了加缪的《鼠疫》、卡尔维诺的《阿根廷蚂蚁》以及斯托扬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思想与清初反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品的悲剧性冲突是贾宝玉所代表的民族解放要求和清朝民族压迫的冲突。贾府破败抒发的是亡国悲痛。  相似文献   

17.
王文平 《理论月刊》2005,21(2):117-119
无爱的婚姻是个世界性话题.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解读,探讨了两种无爱婚姻的悲剧性冲突,指明灵与肉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是谐调夫妻婚姻关系、把婚姻危机引向转机和生机的根本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分析《梧桐雨》和《汉宫秋》两部元杂剧,探寻其中帝王角色汉元帝及唐明皇的四重悲剧性,并分析两人悲剧的异同点,以期对帝妃恋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悲剧是人的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其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几乎变态的弱者,是和命运及自己心里的阴暗战败了的悲剧性的弱者。最初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黄金,结果却用那黄金把自己锁住了,锁在了一个畸形的圈子里。对爱情、对金钱的欲望折磨了她一生和她一家。  相似文献   

20.
詹玲 《湖北社会科学》2007,2(12):135-137
在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参照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由于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引导,必然走向失败,这一观点构成了《李自成》创作的悲剧主基调。与西方神话中不可更改的命运悲剧不同,当线性历史观继续前行后,悲剧即可因条件的改变而避免发生。由此,在文本被公认最具悲剧性的代表人物李自成,表现的更多的是英雄性而非悲剧性,而真正体现了悲剧必然的,是背负着阶级原罪的崇祯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