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西诗学范畴比较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常见路径,但在具体的比较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没有着眼于问题、解决问题而流于概念形式化的简单、机械地异同比较。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的学理本质在于在具体的比较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问题意识、体现比较理由和正确地把握"共同诗学"的理论要义。  相似文献   

2.
刘文 《求索》2007,(10):189-191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3.
甘玲 《前沿》2012,(10):149-150
语言诗学成为独立研究方向具有学科合理性。语言诗学是一个具有广阔独立研究领域和长期的研究实践的研究门类。本论文过通对东方、西方的诗学研究领域的框定和理论的梳理整合来试图共建语言诗学的理论体系,并且用具体研究的范例进行说明语言诗学的三种研究模式:技术性、哲学向度和交互性的研究,探索语言诗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5.
郄丙亮 《求索》2012,(11):95-97
陈傅良的诗学思想表面看来存在雅正与怨激的矛盾,似乎难以形成统一的审美追求。但是,陈傅良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教"怨而不怒"、追求雅正的"和平之音"基础上,坚持永嘉事功学术思路,侧重"怨愤",形成了"有为而不自其已出"的事功诗学思想,包括"怨必有道"、"以颂为警戒"、"忠愤悲壮"等三个方面。陈傅良诗学承接了传统讽谏诗的内容,将"怨"化为"戒"、"愤",既避免了苏轼怨刺诗的谤讥,又使诗歌在传统儒家诗教的范围内发挥了"经世致用"事功性职能,是在继承儒家诗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诗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反凝视诗学关心的是凝视主体退场过程以及其如何为观影者提供一种愉悦体验的问题。反凝视诗学之于少数族裔影像叙事的逻辑基点体现在生活反向性、身份认同的符号化与族裔意识社会化等方面。基于反凝视诗学的少数族裔电影文本叙事探讨,彰显出我国少数民族话语建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郭京红 《求索》2014,(7):69-73
在探索艺术本质的过程中,海怨格尔的“现象学解释论”和斯潘诺斯的“新解释学”部试图还啄世界的“本真”,并借助诗与哲学诗论加以阐述。两者虽然对“本真”、“尺度”、“历史性”和“本体论”等慨念加以探讨,但其蕴含内容与实现方式却大为不同。通过对海怨格尔和斯潘诺斯诗学观的比较,可以进一步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期从现象学解释理论到艺术本体论的文艺转化过程,从而实现由“诗意地栖居”到“永恒的共时”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9.
王昌忠 《求索》2007,(5):179-181
冯至诗集《十四行集》的现代主义精神除了体现在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蕴外,还表现在现代主义美学风范上。戏剧化特质正是这种美学风范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戏剧化诗学观念、戏剧化诗思结构和戏剧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可以看出《十四行集》戏剧化特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公平作为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内涵,在具体含义上,可分为微观的经济公平、中观的经济公正和宏观的经济正义。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间社会公平的具体理解具有不确定性。为实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和谐,在经济法立法策略上,应通过具体权利义务内容的实质规定体现微观经济公平和中观经济公正,而对宏观经济正义目标则应采取将价值争论转换成具体法律程序的方式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对中观经济的中外定义进行考察,概括出中观经济的主要形态,提出创新的中观经济定义和扩展的中观经济形态.目的在于建立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张文恒 《前沿》2008,(11):169-173
陈子龙的《庄周论》表现出对乱世之民怨毒之情的深切体察,同时又强调“怨”必归于圣贤之教方可谓之“善怨”。这些超越传统偏见而向“诗”、“庄”原始经义的回归又与他诗学观念中力返风雅的主张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方长安 《探索与争鸣》2022,(4):160-167+180
新诗内在的“自由”属性及其口语化、散文化之合法化进程,使得新诗发展内部始终蕴藏着一股消解写作难度、偏离诗性的力量,不断构建“难度诗学”以匡正没有难度的新诗写作,成为新诗演变史的突出特征与历史宿命。当前,重建新诗写作“难度诗学”的使命,主要应由具有理论创造力的诗人承担,重构的目的与根本原则是诗性创造,可遵循五大基本思路与具体原则:创造性转化古典诗学资源;批判性借鉴近百年来新诗“难度诗学”建构经验;弄清新诗写作的当下境遇和诗意生成的新语境、新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人诗意栖居于汉语的新方式;落地于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辨。重构“难度诗学”既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理论实践行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建的历史价值及其诗学限度。  相似文献   

14.
黄伟 《求索》2004,(10)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旨在建构“普世诗学”。为此 ,厄尔·迈纳探讨了建构“普世诗学”的通约和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普世诗学”的建构既是西方比较文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西方全球化进程中“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 ,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民族主义情结的滋长 ,“普世诗学”的建构虽然面临语言、诠释等困难 ,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普世诗学”终将建立。虽然厄尔·迈纳最终未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普世诗学”体系 ,但是 ,比较诗学研究的普世性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喻海燕 《求索》2013,(12):147-149
改写理论是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学科研究趋势,并出现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文化研究之态势。一般认为.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专业人士和赞助人等因素是改写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90年代改写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对中国“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中国的研究者试图采用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典籍作品。陈伯吹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考察陈伯吹等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改写理论的践行与运用.不仅可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品性.还可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进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自杀越来越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自杀未遂青少年不同方面的表征以及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微观、中观、外部以及宏观系统因素,并由此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方式方法和具体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永收 《求索》2013,(12):159-161
随着文学叙事学的发展,电影叙事学也建立起了语式叙事学式的电影叙事理论模式。在该模式中,叙述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作为话语的发出者,它被界定为一种叙述机制,对故事的讲述负责。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叙事,认为故事是电影形式和观众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观众对故事能动的建构来看,电影叙事学中的叙述者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叙述者问题是当前电影叙事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叙述者问题出发对叙事机制进行考察.可厘清电影叙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并辨析出不同叙事理论模式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侯传文 《求索》2005,(2):149-151
泰戈尔诗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与 西方诗学的对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学习借鉴、文化输 出、比较研究和反思批判等,都是对话,其中的文化输出既 是反对文化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的话语表现,又是实现东西 方真正对话的诗学追求。这样的文化输出所体现的文化 “送去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学张家钊中国古典诗学包括古代诗论、文论、乐论、以及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它源远流长而内容丰富。从先秦时期《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这一著名的诗学纲领,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古典诗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