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转山"(又称转神山)是盛行于藏区的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是藏族人对神山的一种崇拜方式。2015年(中国农历羊年)9月,作为摄制组成员之一,我随云南民族博物馆《传承——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全纪录》拍摄组一行从昆明市奔赴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项目的实地拍摄和田野调查工作,也让我有机会来到滇、藏两省(区)接合部横断山脉中段的梅里雪山群,一睹她神秘的面容。  相似文献   

2.
杨世玮 《政协天地》2010,(11):41-41
初识《政协天地》,是在政和县政协办公室。2007年,县政协为了编纂《政和文史·教育篇》一书,将我借用到政和县政协参与编纂《福地政和》、《韦斋与政和》、《云根》、《政和文史·教育篇》、《政和文史·闯上海》、《政和文史·廊桥篇》、《政和政协三十年》、  相似文献   

3.
我在人大机关工作有16个年头了,工作之余喜爱"爬格子"。16年来,有40多家报刊、电台共采用我写的580多篇人大小言论,其中有220多篇先后被《人民日报》民主和法制周刊、《瞭望》周刊、《法制日报》、《湖北日报》、《楚天主人》等报刊上采用,有68篇分获中国人大报刊好新闻奖、湖北省、宜昌市及当阳市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校(院)在1998年度,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取科研成果134项,其中出版专著2部、编著1部、教材3部、公开发表论文等128篇。这些科研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8筒;在《中国改革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导报)}等准国家级报刊上发表25沈;在《山西发展导报》、《社会科学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26篇;在《大连日报》、《大连干部学刊》等市级报刊上发表66篇。入选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论文12篇,其中:全国党校系统学术会议及篇、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学术会议l篇、省级学术会议1篇、省党校系统…  相似文献   

5.
一厚沓《遥遥对面坡》散文作品集清样稿在我的案头已有很长时间了,前面附有一张一排书法漂亮的嘱语:敬请伍老师批评指正。冯金榜2006年元月15日。繁杂工作稍闲之时看了目录,翻读了一些篇章,开头还不怎样,待多看了几篇,描写的一些情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文字竟也使我触目生情,写他的母亲、父亲、弟弟,我的胸中,喉头都有些酸哽,眼角湿润了,接着又翻读下去,读了好些篇,再看请我批评指正堪赏的字样,不由我不拿起笔来,写了以下文字。我区文联冯金榜的《遥遥对面坡》散文作品集稿,分《亲情篇》、《情谊》、《知青缘》、《逸情篇》、《翰墨缘》…  相似文献   

6.
从西藏开始     
2008年7月,在北京东四六条胡同里一个老北京四合院里,四合院的主人——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籍作家龙安志(Laurence J.Brahm)把自己历时5年完成的新书《香巴拉宫随笔》系列(《寻找香格里拉》、《与神山对话》和《香巴拉之路》)赠送给了他的老朋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  相似文献   

7.
结缘《中州统战》,是在1998年。 那年初,我被调入商丘市睢阳区委统战部,成了一名统战新兵。这时,您来了,如同约好的朋友,走入我的生活。翻开您那油墨飘香的扉页,细细品味一篇篇华章,或文采飞扬,引人入胜;或谆谆教导,至诚至真;或清泉潺潺,沁人心脾。 从此,见到您的那一刻,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刻。有时不见您如约而来,我便焦急不安,一次次询问邮递员,一次次往邮局跑。 看多了,就有了写作的冲动。1998年8月,我试着给您寄去了我的第一篇信息稿。投寄后,心怀忐忑。没想到,不久我就在《中州统战》上见到了那则落有我名字的稿件。我激动不已,写稿热情一发而不可收。5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报》、《党的生活》、《河南日报》、《中州统战》、《商丘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统战宣传稿件及理  相似文献   

8.
陈辽 《江苏政协》2010,(2):56-57
曾担任省宗教事务局领导职务达11年之久的袁普泉先生,在他的《灵山缘》(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3年之后,又将《灵山缘》(续)作为《灵山缘》的第二辑出版。其中重点选收了三篇纪实文学和若干韵文。我研读了《记忆中的朴老》、《长空鸟迹忆茗山法师》、《我与无相法师的佛教情缘》这三篇纪实文学,认为它们是难得的为佛教界三位高人写真的出色之作。  相似文献   

9.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政治教师写点示范短文好。指导学生写政治小论文,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我往往先写一篇,以作引玉之砖。几年来,我辅导学生余红写的小论文《说长道短》在地区获奖,陈其云写的小论文《爱国浅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1990年10期>刊出,另有15篇学生写的小论文、调查报告被校刊《教与学》和《赫章教研》、县广播站采用。  相似文献   

10.
徐苹 《文明大观》2001,(11):79-79
我可能真的应该获得热心作者的称号。这么些年来,在全国这么多的书山报海里,只有《文明大观》和我关系最密切。我把一篇篇稿子传过去,它几乎把我的一篇篇稿子登出来,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鼓励再鼓励,并不是我身怀绝技,但我真的在鼓励下,拼命干起活来,因此确实传播了不少精神文明的东西。尤其是,我在厦门的许多单位办公桌上,看到《文明大观》,或者在众多单位的人嘴里,听到评说我的哪篇哪篇文明文字时,我就有了一点儿“传播文明,开启新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1.
我自1948年春至1979年初的三十余年,几乎全是在云南渡过的,云南大学与我的学术生涯关系密切。解放后,我的第一篇学术代表作《试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学说》就是在《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3期上发表的,并印有单行本。《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5年起改为《思想战线》直至今天,我虽远在北京,却一直是这个刊物的爱好者和长期订户。我先后在此刊物上发表过两篇拙作:一是《试论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1980年5期),二是《论拉法格对民族学与经济民族学的贡献》(1985年第1期)。今天为纪念《思想战线》出刊100期,我作为一个民族学工作者,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表示我的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正窗外已是秋风黄叶,一年又要过去了。细算起来,历时三年,编纂《(论语)类篇》至今总算大体就绪,可以嘘一口气了。转头回顾,我所思考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为什么要编纂《(论语)类篇》?怎么编纂《(论语)类篇》?在《(论语)类篇》中如何解读德性文化?一、孔子的形象,几经浮沉。在政治搏击的风浪里,以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我们曾经有过历史的疑惑:孔子是  相似文献   

13.
读到《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金春明先生的《一点补充和思考——读〈毛泽东江青结婚,中央有无“约法三章”〉》,一篇是郭汾阳先生的《也谈“约法三章”及其他》,非常高兴。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我发表在2008年第8期《同舟共进》上那篇关干“约法三章”的文章引起的,我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兴奋——这不是客套话,确确实实是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4.
统战情深     
我在统战工作岗位上工作了22个春夏秋冬,和《中州统战》结下了深厚的情缘。1980年10月,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从工作10年之久的滑县县委办公室走进统战部。统战部条件差、人员少,但有热情的领导和同志。我坚持干一行爱一行、要干就干好的老传统,骑自行车跑遍全县,深入了解情况,开展工作。1984年,我开始负责理论宣传工作。在市委统战部的帮助下,我在1990年《中州统战》第3期上发表了我的首篇短讯《道口镇委统战部重视本刊发行工作》,从而启发和激励了我对贵刊的兴趣。10多年来,我先后给贵刊撰写人物通讯、简讯等方面的稿件200余篇(条),被采用81篇…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老人大工作者,也一直是《公民导刊》的忠实读者。我认为2008年最后一期《公民导刊》中,"专题报道"栏目发表的关于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创建"人大代表之家"的《纪实》和《访谈》两篇文  相似文献   

16.
作为·钙押运员,我很茸欢阅读《中国保安》杂志,吲为它的内容贴近我们工作和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前不久,我在《中国保安》杂志上读到了《永不服输的“高龄”队长》这篇义章,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文艺界有两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一位是作家老舍,另一位就是赵丹。赵丹有论述表演艺术的《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两部专著,阐明他的“赵氏体系“理论。此二书已成为年轻一代演员案头必备的经典教材,但在思想文化界,却更看重他临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短文:《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此文发表时我读过,但那时我还年轻,并未引起特别的兴趣。前不久,采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她送我两本书,即《我和爹爹赵丹》和《两代丹青》。读到关于这篇临终遗言的文字,不禁使我产生一种震撼。赵青在书中说,1980年9月3日,赵丹在北京医  相似文献   

18.
我爱看《上海支部生活》慕白清心专栏的寓理于实。近来一篇《“告老还乡”的为政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是鄂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在市广电部门工作。最近,我反复读了《中国人大》2006年第16期上刊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以《如何当好代表是一篇大文章》为题,就全国人大代表培训答记者问的谈话。这篇谈话,观点鲜明、内容实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党、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