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富 《探索》2001,(2):28-31
文章首先指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本身就是一门创新的科学,任何一个阶级、一个政党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抛弃,党的学说更是一门与时代并存的学科,时代对传统的党建理论提出了挑战."三个代表"赋予了党的学说以生机和活力,并指出,党建理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研究新的时代课题.文章最后提出必须认真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当前要着重研究党的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党的领导规律、党的活动规律,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特别重视党的"伟大工程"的建设,并为推进党的"伟大工程"付出艰辛的探索.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时代特点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因此他们提出的党建理论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使党的"伟大工程"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使马克思党的学说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他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并庄严地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可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的理论观点,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是我们党用于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回顾和科学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指导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将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时代特点,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地查找自己思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分析原因,强化措施,牢记宗旨,锤炼作风,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始终坚持并有能力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七一"讲话对党的性质作出了"三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一个核心"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新贡献.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如何认识关于党的性质规定是"三个先锋队"特别是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关于党的性质规定是"三个代表"的问题,指出:对党的性质的这种新概括,绝不是、也绝不会是搞"全民党".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联系上,深刻揭示了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本质和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断,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我们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形成的经济、文化与政治根源,同时,又从这三者的内在统一上概括了我们党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的根本要求.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应用,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性质与宗旨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的极大丰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而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形成了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首先表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统一,同时也表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人民利益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揭示了我党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先进性的认识,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猫论"是邓小平在1962年针对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时所借用的一个民间俗语,旨在说明包产到户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解放思想的品格。然而,"猫论"自提出后,就遭到了政治上的恶意曲解和社会上的普遍误读,乃至沦为"唯生产力论"和实用主义的代名词,"猫论"的精神实质遭受严重扭曲。实际上,"猫论"并非"唯生产力论",与实用主义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解读"猫论"应该从"猫论"的本来含义"、猫论"的精神实质"、猫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杭州 《理论建设》2020,36(1):99-104
通过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回顾,其争论焦点可归纳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对于这两点,研究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推车撞壁’式"路径,另一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社会主义--‘曲突徙薪’式"路径。学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中局限性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过度关注了由外在客观条件造成的必然的不足--"外生的不足",而忽略了由内在主观条件造成的非必然的不足--"内生的不足"。应尽量排除两派共有的"外生的不足",聚焦于"内生的不足"。在"推车撞壁"式与"曲突徙薪"式两种观点的互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暴露了其国际视角逻辑的"内生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无助于论证其"曲突徙薪"式观点,还逐步演变为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革命实践。对"内生的不足"的反思凸显了实践观点与辩证方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学复兴论"的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儒学复兴论"事实依据的"东亚经济奇迹",无论是在实证研究还是逻辑分析,抑或是方法论检讨上,均呈现出一种疑窦丛生的暖昧不清.而至于在理论依据上"儒学复兴论"对"后现代主义"的盲目攀附,则更是一个由于时空错置产生的怪胎.作者在厘清以上种种谬误的同时,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相关问题所持的观点与方法.最后点明,"儒学复兴论"就其现实性而言,不过是类似历史推背图的一厢情愿的憧憬罢了,而且还有碍于我们当前正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跨世纪迈进.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作的新的诠释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文明论、群众史观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告别革命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探索》2000,1(2):58-61
本文拟就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史学纲领——“告别革命论”做一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作者认为,其所赖以支撑的两大理论观点——“激进主义产物说”与“革命只破不立说”均不符于历史的事实真相。通过质疑和辩驳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及本世纪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并非如“告别革命论”者所谓是“丧失理性”、“盲目鲁莽”、“破坏一切”,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至于“告别革命论”者缘何陷入认识上的某种误区,这恐怕不得不归咎于其方法论上那些值得检讨的诸多舛误。  相似文献   

17.
"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是内容相近,又完全不同的两种革命战略.只有弄清楚了"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的内涵,弄清楚各自的理论渊源,才能正确判断党史上的理论是非,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才能说清楚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华 《学习论坛》2006,22(10):58-62
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0.
未能重视劳动力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资本论》的一大缺憾,真正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劳动力所有者而不是资本所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