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女性犯罪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标准。在经济体制转轨换型过程中,青少年女性会遇到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干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导致行为失范,对社会造成危害。本项研究以个体社会化的生物遗传素质,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社会环境作为研究视角,对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作了分折。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上网者众数,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离轨行为不断上升。论文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从失范理论视角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别和性质,并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构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中上网者个体的规范缺席、网络社会的规范缺席和网络法制规范不健全三者主要导致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4.
引言。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出现的偏差行为,犹如孩子学走路必然要摔跤一样,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就学会走路了。青少年在其成长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而行为偏差难免导致某种危害或危险后果,使人们接受教训。青少年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但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或者恶性发展,也会导致犯罪。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有一个从染有劣迹到行为偏差,到陷入犯罪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即对采取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认识和矫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人类文明其生的成瘾现象,如今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灾难。青少年是国冢的未采与希望,然而由成瘾行为引发的青少年成长危机问题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从对成瘾行为的认知出发,深入分析青少年成瘾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防范我国青少年成瘾行为发生的对策。以期能够借此消除青少年成长危机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护。  相似文献   

6.
低碳已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青少年作为社会中较活跃的群体,目前其行为局限于宣传低碳.本文通过目前青少年的低碳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对其低碳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掌握青少年在践行低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青少年践行低碳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使青少年能以更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低碳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网络婚姻”是虚拟婚姻的一种,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和环境因素,网络婚姻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各种影响。在思想上,网络婚姻影响青少年的责任意识、道德感的培养,性心理,对婚姻的认识等。在行为方式上,网络婚姻具有成瘾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种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减小网络婚姻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与女性犯罪的上升幅度呈超出犯罪总数上升幅度趋势,其中,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占有一定的成份,并且,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个体和一定范围的群体间的“越轨”行为──—亦称“前犯罪现象”,更成了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对青少年的早恋行为予以应有的重视,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施以必要的教育。一、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造成女性犯罪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早恋行为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探讨近年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上升原因,就不能不分析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恋爱行为实…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由于身心尚未成熟,易受环境影响产生偏差行为。了解引起青少年越轨的因素和作用机制,对预防青少年越轨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度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越轨的影响机制。发现家庭环境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家庭成员的一些不良行为会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直接传递给青少年一代,并通过影响青少年交往对象的选择,使青少年容易结交具有不良行为的朋友,间接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展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