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通识教育的渊源、基本要素和产生背景 ,接着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在当代所受到的三个冲击 ,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教育思想 ,提出在21世纪不能放弃通识教育 ,而应当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探讨了成人高校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台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日益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台湾与内地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较之于内地开展得又比较早,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比较成熟,有不少特色如其明晰的教育理念、规范的教育中心、鲜明的教育评估制度等对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构建科学、系统的服务型政党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解决评价主体,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然后,在遵循执政党责任、人民主权、公开透明、价值导向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型政党评价体系的层级指标。设定服务型政党评价体系,对于党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庞丹  杨连生 《前沿》2013,(8):180-182
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标准,主要由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社会素质、民主评价四部分构成。文章对每一部分又提出了二级指标,并分别予以阐述和赋予相应分值,建立了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唐丽 《就业与保障》2023,(9):109-11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加速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实力的重要途径。自中央印发有关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0年新时代深化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总体部署》对推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进行了统一安排,对创新创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指导。实践中,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通识教育的源起及其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当今我国许多高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外在化的缺失,即重视"何以为生"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着谋生手段为"有限目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无限目的"的矛盾。我国高校已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如何合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大学如何依据办学实际设置相关实体性机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设置本科生院来分段实施和设置通识教育中心(部)来并行实施专业与通识教育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均已在大陆出现,但其功能职责与运行机制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并行实施模式下,通识教育中心(部)应健全其研究通识教育理念、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整合通识课程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以推动通识教育的成熟发展。此外,通识教育实体性机构的有效运行还需健全教学时间、师资队伍、政策激励、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历来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的民族关系现状以及确定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评价类型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定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选定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基准权重的设置和计算方法,以期达到评价新型民族关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创先争优活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文章就创先争优活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程序、指标构成及权重、指标体系的有效运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对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的培养。通识教育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的目标。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以我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的现状。考虑到长远利益,我国高等院校必须从现在开始理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互相开放,注重融合,形成一个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甍  汪荣 《求索》2013,(6):219-221,114
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恩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汇贯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虽然从近代才开始普及。但其概念的核心在中国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则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liberal arts,即自由学科。建立在中西方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逻辑之上的“通识”范畴各不相同,然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与感性直觉的完整人格。追溯通识教育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对于推动和改善现代通识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科类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工科类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按照现行的说法,是为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第三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文科类高职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但是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以创新思维为统领,从管理学入手,推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坚持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其目的在于突出文科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适配性的应用型管理和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14.
吴杰 《青年论坛》2008,(6):96-97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品德高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加强通识教育环境熏陶。  相似文献   

15.
台湾警察学校的通识教育,现已成为台湾警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在警察通识教育的内涵上,以"提升警察学术水准与地位,培养更多警界优秀人才"为宗旨,确定了"全人警察"的通识教育理念;在组织与实施方面,通过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构建优秀教师团队、设计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等措施,多措并举地实现了台湾警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巧玲 《求索》2012,(7):38-40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专家意见法,初步设计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遗传算法全局最优理论,提出基于GA的最大相关系数法来筛选初选的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不仅能克服局部最优问题,且具有较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合理性是一种价值判断,包括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方面。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投资的来源、支出相互协调,人财物资源均衡分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有效实现,可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六个原则,选取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性、功能性四个方面27个评价要素,构建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公安教育》2008,(6):52-52
5月11日,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发起举办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9.
黎海燕 《理论月刊》2008,(6):179-181
通识教育与闲暇教育都秉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二者在教育理念上是相通的,即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一直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角度出发,通识教育、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通识性与闲暇性应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王贺  李忠红 《求索》2012,(6):214-215,93
东方儒学教育与西方博雅(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培养的通识教育。通过道德品格上培养修己以敬的人生态度,学识修养上倡导循道不贰的自然精神,群己观念(国家意识)上培养家国一体的政治信仰,儒学最终形成了对士人(教育对象)的通识教育,这些教育思想与手段对现代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索一条可能的学理进路与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