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2.
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提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问题”。他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他生动而深刻地指出,“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的风...  相似文献   

3.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对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石匠则有更高目标,他要做到最好。而第三个石匠却有梦想,他要建筑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故事中,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  相似文献   

4.
闻过则喜     
蔡星天 《奋斗》2011,(2):62-63
古人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为避免“不贰过”,就需有容人之量,切实做到闻过则喜。  相似文献   

5.
李元明:1918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红军连长。后任军委炮兵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3年离职休养。1983年,李元明将军从原军委炮兵领导岗位上离休了,这时,他65岁。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苦闷过,也彷徨过,最终他决心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开始新的征程……忧“君”亦忧民宋代诗人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将军说,我现在既没有居庙堂之高,也没有处江湖之远,但既忧“君”,又忧民。先说忧“君”。李将军虽然不在位了…  相似文献   

6.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7.
秀才买柴     
《新湘评论》2013,(18):61-61
明人赵南星《笑赞》中有则”秀才买柴“的故事:一秀才对卖柴者说“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听懂了“过来”二字,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卖柴者说了价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降价)。”卖柴人不知他说啥,担柴去了。后来,秀才做了官下乡去,问父老说:“近年黎庶何如(老百姓过得怎么样)?”父老说:“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  相似文献   

8.
他与胡锦涛总书记有过“十面之缘”,虽然他看不到总书记的样子。但他说:“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让人温暖的人,因为他的手很暖。”  相似文献   

9.
伯乐亦常有     
伯乐亦常有黄荣光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经邦治国的大事之一。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因为有了伯乐,才能去发现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  相似文献   

10.
《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集锦之大成。其中的官箴对联 ,别具一格 ,发人深省。林则徐悬挂在府衙门的箴联 :“求通民情 ,愿望已过” ,表达了他体察民情、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的品质。又如林则徐用于自勉的堂联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他就是以刚正不阿的气节 ,在任两广总督期间 ,顶住了投降派的攻击 ,多次打败了英军的武装挑衅 ,壮了国威 ,成为民族英雄。再如清代晋州州官陈景登的楹联 :“头上有青天 ,作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土 ,存心不刮地皮。”语言通俗而诙谐 ,既对自己敲了警钟 ,又讥讽了当时很多刮地皮的贪官。居官…  相似文献   

11.
叶小文 《党建》2013,(7):31-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充分肯定主流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四风”中,有一条是享乐主义。主义,通常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享乐竞成“主义”?古希腊有个哲学派别的确主张过享乐主义。狄德罗说:“可鄙的犬儒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散布这种偏见,使之如此流行。”但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并不流行。“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此类告诫不绝于耳。但凡贪图安逸、耽于享乐者,常被贬为声色狗马之徒,见不得人,不成气候,遑论“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康熙六十四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他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由于他善于学习,不孤傲自赏,所以能虚心诚意听取和采纳臣下良言。他在御门听政处理折本时,强调大学士、学士要各抒己见,鼓励群臣大胆陈奏。他说:“古有诏旨既下,大臣封驳之例。”“大学士等系国家大臣,凡事当直言,是者是,非者非,若惟逢迎将顺,何益于事?”他对有的大学士不直陈意见很不满意,严厉批评说:“国家用一人,即欲得一人之益,既任学士之职,凡事皆宜尽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6,(2):10-10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曾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口号。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也曾推行过“农村小康村建设”活动。应当说,以前的农村建设活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针对中国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意在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来的。因此,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等于彼“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红灯的警示     
“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 颗露珠。”被马克思称为“人 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英 国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 说过: “生命之杯里满注着 多少不同的酒液。”对待生 命,有的人倍加珍惜,也有 的人则不善度过。一天行路, 我在马路的交叉口旁,看到 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坐在停 靠在路旁的手推车上,深情 地注视着来往行人,消瘦而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1,(4):56-56
南桥在1月25日《青年参考》上撰文指出: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朋友说很烦“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这样的说法。我由此联想到我们中国人太把“出人头地”当回事,所以忙来忙去,只是为了追求不平等的享受,为了进入一个更小的,更狭窄的圈子里,把“阿猫阿狗”们留在圈子之外。本来大家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要想高贵。我们都有着简爱所言的那种高贵精神的潜质,结果从人格高贵的精神贵族,落到了“富贵”游戏之奴隶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开发潜能,当然可以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发,从失败者身上得到教训,然而,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使潜能的开发,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弗兰弗斯·培根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潜能开发的方法很多,我…  相似文献   

17.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人是没有尾巴的,而多数动物是有尾巴的。据说,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是有尾巴的,只是在向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其尾巴逐渐退化、隐去,直至最后消失。有形的尾巴在人的身上消失了,“无形的尾巴”却在人们的身上滋长起来。比如,当一个人有了成绩就骄傲自满,趾高气扬,别人就会说他“翘尾巴”了;当一个人干了些“门角落里阉狗”──见不得人的事,别人就会说他鬼鬼祟祟,藏头缩尾;当一个人做了坏事被人家批住不放时,别人就会说他尾巴被揪住了,等等。对于这“无形的尾巴”,我们必须正视它。正视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9.
刘延兵 《新视野》2002,38(3):59-60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法,已为广大群众所熟识和接受。然而有必要再提出一个文明:这就是制度文明。一任何一门科学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范畴。对于范畴,列宁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说。他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网上纽结,只是一个个的点,但却联结着四面八方的脉络,由此可见范畴的重要地位和鲜明特点。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然。从社会科学看,其范畴实是理论系统、理论观点的浓缩和精华。从范畴展开去,即可见学说之全貌…  相似文献   

20.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