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 级于1871年3月18日起义后建立的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 专政的政权,虽然只存在72天,但是在世界近代史、 国际共运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均有重要意义。它 列中国革命的影响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研究与 宣传有很大关系。中共早期重要领袖、广州起义及起 义后建立被称为"中国的巴黎公社"--广州苏维埃  相似文献   

2.
卢文忠 《世纪桥》2011,(5):52-53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变革旧社会与建立新政权的英勇实践,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创造了伟大的历史经验。俄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是对巴黎公社革命历史经验的成功借鉴和胜利实践。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博览》2005,(2):50-53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我国的政权机关。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贴出后,毛泽东曾设想仿照巴黎公社的形式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新的国家政权的创建,对新创建的人民政权,是很满意的。他多次同外国客人和我国民主党派负责人谈到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作用和新政权中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认为它是和国民党政权有本质区别的,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但到后…  相似文献   

4.
编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大事纪事体会点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党史办公室在编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系统大事纪事的过程中,我们在材料的取舍、来源、条目的多少,以及如何反映毛泽东主席和干部群众,如何看待北京市“文化大革命”中的建设成就等方面积累了一些体会,概...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具有震憾世界的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巴黎公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他们特有的全部热情投入了这一群众斗争,在公社活动期间及其后,撰写了一系列著作,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的伟大革命实践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的光辉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点。1917年,列宁写作了著名的《国家与革命》一书,结合新的实践,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巴黎公社的光辉典范和马克…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17):17-18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始终注视着巴黎公社的革命进程,不仅以参加者的姿态和欢欣鼓舞的心情,对巴黎公社给予坚决的支持和热情的赞颂,而且立即搜集和研究有关公社活动的资料,对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回顾了巴黎公社的原则,阐发了巴黎公社原则在当代的意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要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二是要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内外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5,(3)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来解决。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它要能反映当时的现实情况,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宏观体系构建与微观重点的分析来探究群众路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冯白驹诞辰93周年。冯白驹闪光的一生不仅体现在领导琼崖军民创造了“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也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为人民服务,还体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谬误和邪恶所进行的抗争。“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20年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经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个性特征,令人荡气回肠,感叹不已。“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一个时期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指导思想和实践愈演愈烈的产物。其间,冯白驹就深受其害,莫名其妙地被作为“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知,是随着研究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各种史料的不断涌现而逐步深入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文化大革命"研究的重点从精英政治转向群众运动。由于这种研究受主观预设、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提出的"社会冲突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偏误。本文基于南京地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实证研究,深入地探讨了当地群众运动的起源、群众派性认同的形成以及群众派性斗争持续存在的动力等问题,对"社会冲突理论"的一些结论提出批评和质疑,并试图对"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作出新的整体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巴黎公社作为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先驱,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赋予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内涵,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而最具有核心价值的遗产则是对社会建设方面的探索。这一遗产与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关联。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抓革命、促生产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口号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概括性表述,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不断发展起来后形成的一种基本治国理念,同时也是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一种歪曲性回应。抓革命、促生产必须否定,但它所针对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注意,它对我们继续推动改革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防止贪污浪费和腐败,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节约运动的成功开展,主要归功于苏维埃政府的广泛发动、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及舆论的宣传监督,其对当今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随着拨乱反正的初步启动与思想文化的潮流激荡,党史研究初步摆脱极左思潮的束缚,重评史学的兴起以及对四人帮《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的文化批判,有效地推动了党史的拨乱反正,新的党史研究格局初步成型,学术化趋势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托原始档案,详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响应中央号召,学习苏联宣传组织体制,建设宣传网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宣传网建设中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湖南的个案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出宣传网在全国由上至下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状况,对当代中国宣传组织体制建设不无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曲阜的"破四旧"运动始于1966年8月,止于1967年初。运动之初,当地干部组织群众努力把"破四旧"运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力保"三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遭破坏。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升级和北师大"井冈山战斗团"等外地红卫兵组织的介入,"破四旧"最终演变成一场"造孔家店的反"的灾难性破坏运动。曲阜"破四旧"运动的开展,不仅未能"移风易俗"、"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反而严重地破坏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给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社会结构是共变的.人民公社时代村庄的话语特征是政治话语,它反映了政治身份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庄在"奔小康"的生活过程中,政治话语逐渐为生活话语所取代.生活话语主要体现在村庄的喜庆活动之中.从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体现了村庄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