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关村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城郊小村,共有625户,2967人,耕地不足1800亩.到198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元,绝大部分群众在温饱线上辛苦劳作,全村贫困面高居70%以上.1990年以来,东关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5年,在全县率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1999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200元提高到1200元以上,村积累由1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相似文献   

2.
大垭口村位于云县茶房乡东北部,属高寒山区。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484户农户、2089人,是一个集彝族、拉祜族、傣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贫困村。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仅为118.6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仅有450元,人均占有粮食仅有175公斤,全村特困户达307户、1351人,占总人口的65.2%。  相似文献   

3.
走进康县甘石坝村,提起县人大代表、村支书李进才,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甘石坝村共有87户,410人,全村耕地面积550亩,且多是土薄地陡石头多的山坡地.1995年以前,全村仅有的财产是2000多元难以收回的欠账和存折上的几毛钱,全村人均有粮不足300斤,人均纯收入仅260元,群众生活贫困,村上的工作很难开展,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是有名的后进村、难缝村.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李进才勇敢的挑起重担,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4.
沸腾的山庄     
在武都县城西白龙江南岸的锦屏乡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叫土门垭村,该村坐落在于旱缺雨的半山地带,全村102户群众,440口人,有土地398亩,人均不到一亩,人均纯收入935元,人均有粮300公斤.过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里人"吃饭靠天,吃水靠担",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相似文献   

5.
马石铺村民小组隶属楚雄市苍岭镇李家村,是一个回族彝族聚居村,共有85户351人,其中回族75户301人。党小组有党员11名。多年来,党小组团结带领村民搞养殖、跑运输、开餐馆、闯市场,使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拥有10万元以上银行存款的农户占到全村农户总数的40%,其中党员户8户。全村有别墅式小楼17幢,15户农户在城里购置了房产。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  相似文献   

6.
东关村是张家川县的一个城郊村,有629户,2942人,耕地不足1800亩.到198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元,绝大部分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贫困面高达70%以上.1990年以来,东关村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5年在全县率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200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不足200元,提高到1200元,村积累由1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最实惠的莫过于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30多幢颇具民族风格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村有大小客货车30多辆,大部分农户家都通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买了高档家具,东关村成为了全县的"文明村"和"首富村".这一切,与村党支部书记苏永禄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党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坝结合村,位于峨山县化念镇北部。村委会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43户1708人。全村主要以蔬菜、林果、养殖、烤烟为主。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61.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  相似文献   

8.
四年前,当我挑起郭顾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担子的时候,全村三业总产值仅有351万元,人均纯收入870元,集体积累几乎为零。上任后,我们支部一班人拧成一股绳,走出了一条引导群众造船致富发展经济的路子。目前,全村拥有造船企业101家,年生产船舶2000多条、20多万吨位,被誉为“中国造船第一村”。全村三业总产值达4247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集体积累48万元,户  相似文献   

9.
天桥村位于赫章县城西部40公里处。1980年以前,天桥村是方圆数十里穷得出了名的贫困村,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开一次群众会也要扛上两棵木料去换钱买煤油才行。现在的天桥村,早已今非昔比。199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1元,人均占有粮食338公斤,比1980年翻了1番多。天桥村建有完小,建有卫生院,开通了程控电话。全村有110户人家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房、50户人家修建了砖木结构新瓦房,100%的农户看上了电视。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影碟机、组合音响、席梦思、组合家具等新潮时髦的高档消费品已…  相似文献   

10.
新庄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全村辖4个村民组147户623人。耕地面积495亩,其中:田401亩,土94亩,人均田0.63亩,土0.15亩。长期以来,由于土壤贫瘠,加之未通公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极为贫困。八十年代,全村80%的农户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1.
定西县凤翔镇北廿铺村是定西县城郊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6个社222户1011人.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396万元,其中村办企业收入36万元,农业收入11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收入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多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该村党支部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贫困山区党组织如何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梅河口市水道镇新立村党支部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 新立村位于梅河口市西南部,荒山1.2万多亩,仅有6000多亩耕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半山坡上,加之土地贫脊,尽管投入很大,但经济效益一直很差,是全市比较贫困的村之一。经过艰苦奋斗,1993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334万公斤,社会总产值1364万元,村集体纯收入21万元,人均纯收入2160元。现有468户已达到小康户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卓尼县大族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多元,高出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元,说起今日的美好生活,村民们无不称赞村委会主任李日占。1998年底,李日占上任伊始,面临的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全村241户1182人,长期赖以生存的林副业收入断了,这给刚刚跨越过温饱线的全村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群众返贫人口剧增不减的问题非常突出。如何摆脱“靠木头过日子”的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04,(12)
党员、干部示范,做给群众看 80年代末以来,我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一稻一油”种植模式,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连年干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引导群众从传统的种植模式里跳出来,支部一班人到省农科院拜师学艺,引进了优质甘蓝菜、大白菜种植技术,率先在自家的承包土地上种植。由于品种优良、技术先进,再加上精心管理、辛勤栽培,蔬菜长势喜人,当年亩产甘蓝菜10000余斤,亩收入2000多元,是原亩收入的2倍多,人均收入一下子比其他农户高出了500多元。事实就是无声的号召,效益就是最好的引导。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1500亩, 种植户数也发展到了近300户,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2940元,是1995年的近4倍。其中河东村民组50多户人家,户户种植,户均种植面积都在5亩以上,去年人均  相似文献   

15.
正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坪地村地处干旱浅山区,是青海日报社定点帮扶村。全村常年居住农户126户,总人口467人,全村精准识别扶贫对象50户184人。多年来,坪地村人均年纯收入一直增长缓慢,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600元,父老乡亲们一直处在十年九旱且产业单一的困境当中。2015年10月9日,在青海日报社党组领导语重心长的嘱托声中,青海日报社扶贫工作队前往互助县塘川镇坪地村,担当起了精准扶贫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坡告村坐落在安龙县德卧镇的西北面,有766户3238人,是一个布依、彝等多民族杂居的村寨.该村在党支部书记郎尚业的带领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使全村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余元,跃居全县第一,跨入全州"十强"村之列.  相似文献   

17.
<正>邢台县会宁镇东良舍村位于邢台市西北郊,全村450户,耕地3200亩,是一个以绿色无公害蔬菜和花木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15.6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3500元。  相似文献   

18.
《党史博采》2008,(9):2-2
<正>尹庄乡偏崖子村位于迁西东部,紧邻迁安,是首钢占地村,全村现有387户,1378口人,两委干部4名,党员68名,2003年人均纯收入4935元,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19.
我们民乐村属银川市郊区红花乡,地处银川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村有568户,2672人。村党总支下设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6名。全村现有集体企业8个,个体户380户,占总户数的66%。1999年全村企业总收入达7729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89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059元,1996年在全区率先实现小康,被自治区党委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和“党员教育示范点“,先后被授予  相似文献   

20.
《支部生活》2006,(1):F0003-F0003
有着1539人的双柏县妥甸镇小村村委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5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多元,人均增收104元。农民群众自豪地说:“小村要致富,全靠有个好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