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座“文革博物馆”。——巴金2005年12月,一则令许多中国人吃惊的消息由新加坡《联合早报》不断传入中国大地:曾见证“文革”血雨腥风、位于重庆的一座“文革”墓群(也称红卫兵公墓),因房地产开发即将被拆除。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被广泛转载,这座平日里鲜于在媒体上露面的“文革”墓群,一时间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目标。一月初,当记者赶到重庆“文革”墓群时,看到不少参观者都是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专门赶来的。偏僻墓园的历史记忆从外表看,这是一座普普…  相似文献   

2.
研究文化不应迴避“文革”。“文革”并不仅仅是党内斗争,它也是当代文化的一把钥匙、一种密码,具有文化发生学的意义,应当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我提议建立一门“文革学”。过去说“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现在是“文革”在国内,“文革学”在国外。目前国外有关文革史的论著、资料汗牛充栋,而国内几乎是空白,这是一种耻辱。在文化史上,“文革”不知比敦煌重要多少倍。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一是有个老子,二是有个“文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社会运动,“文革”  相似文献   

3.
大字报久已退出江湖了。 在官方意识形态及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大字报与文化大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上,大字报并非“文革”的专利,大字报的形式,也不自“文革”始。 至少,在1958年,毛泽东的《介绍一个合作社》已说:“大字报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城市、乡村、工厂、合作社、商店、机关、学校、部队、街道,总之一切有群众的地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有一张叫做《小春秋》的小报,其在1949年6月24日,登了一则小新闻,好像就是为这裙子与经济定律做实证与注脚的。这天,存冯家码头一家施粥厂里,来了一位女士,只见她:头上足烫着的波浪式头发,穿着一件红色格子布短上衣,青羊布长裤管,和一双白缎子绣花鞋子……  相似文献   

5.
《四个秀才一台戏》是作家权延赤最近完成的一部力作。文章以“文革”前后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人格、境界、思想、命运迥然有异但又同是“秀才”的四位历史人物之间,一段错综复杂打着时代印记的交往经历。这四位秀才分别是:陈伯达、康生、周扬和“文革”前天津市市长胡昭衡。胡昭衡30年代就写过不少小说,当天津市长后以“李欣”为笔名写《老生常谈》,与邓拓在北京写的《燕山夜话》相提于一时。 1964年到1965年间,胡昭衡与陈伯达来往最多,其次周扬,再次康生。当时,“党内理论家”陈伯达与胡昭衡的几十次谈话“都是围绕工农业生产展开”,几乎忘记了“阶级斗争为纲”。他不停地讲出心病:“最大的能力是行政能力,可惜没得到发挥……”康生则专注于“养病、收集文物字画和搞‘阶级斗争’”。周扬谈话最多也最关心的是“两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群众知识化和“两条线”——“左联”时期一条线、建国后17年文艺又一条线。 1965年11月10日,随着姚文元评《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一道无情的幕布——一台足可警示启迪后世的“秀才戏”上演了。经权延赤同志同意,本刊特摘登《四个秀才一台戏》的最后一部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许多描写“文革”的书里都写道:1966年8月5日,毛泽东以奄咆打司令部》为题写了一张大字报。然而,据当年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证实,1966年8月上旬,在中南海院内的确贴出了毛泽东的大字报《咆打司令音酚。对此。《毛泽东最后十年——警卫队长的回忆》一书在“目录”的提示中写道:  相似文献   

7.
是与非正与邪善与恶在纷繁世事中争斗铁门、铁闸、“猫眼”、双保险锁,一时身价倍增,受到广州人的青睐。居民联防,这件文革后濒临失传的“法宝”,又一次被广州人“祭”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10.
《175个将军是怎样“解放”的》在本刊1月号发表之后,引起了社会上比较热烈的反应。不少读者来信提出了一些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比如:175个将军“解放”之后,还有什么曲折或反复?再比如:田维新将军是怎样一个人物?“总政”这一要害部门在“文革”风雨之中是如何动荡的?等等。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请《175个将军是怎样“解放”的》作者谢国明,写作了以下的续篇。  相似文献   

11.
宁二 《南风窗》2008,(4):36-37
"一个民族广普性地关注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我觉得不正常。"生于1956年的邓一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自述为"读了5年小学,4年中学,除去‘文革’学工学农学军,正经读了7年书,  相似文献   

12.
杨小凯,原籍湖南,1948年出生于吉林。“文革”中,杨小凯曾因撰写《中国向何处去?》一文,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刑10年。在狱中,他刻苦自学哲学、数学和英语。1978年刑满出狱,几经周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实习研究员。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澳大利亚莫拉什大学,199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3.
儒家倡导的“恤幼”思想对中国古代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产生了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立法大致经历了“文革”前的探索时期、“文革”后到20世纪末的恢复重建时期及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这无疑对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一套与成年人有别,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为指引,以对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和再社会化为目标,侧重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程序分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谢晋的得意之作《牧马人》在广州上映时,一位青年影评家看至影片女主人公李秀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立即拂袖而去,边走边问:“那你为什么从四川跑到祁连山来?!”这位青年影评家一定会希望,电影界能有一次对谢晋电影的深刻讨论。但他没有想到,这场讨论要等到一九八六年的七月才得以实现,中间已一晃过去了四个年头。当谢晋在一九八五年七月号的香港《中外影画》上发表谈话说:“我看着陈凯歌(《黄土地》的导演——笔者)长大,他有他的痛苦经历,文革和其他青年一样造过反,后来下乡,有他的觉悟、反省,但是对民族  相似文献   

15.
小铁柱,15岁,个子矮矮的,他是个小侦察员。小时候读到这些,常恨生不逢时。略大一点,看《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三家巷》,更羡慕杨子荣、林道静之类的轰轰烈烈与风风流流,生得光荣,活得伟大。那人生,何等淋漓畅快! 我参加革命,算起来也廿有三载矣,若从开国之年倒溯23年,则这兵龄,已是1926年的“老红军”——其实1926年还没有红军呢。我们这一代,号称“老三届”。多半自认为,是“搭错车”的一代:该升学时遇上“文革”停课;人家复课时我们已上山或下乡;该钻研  相似文献   

16.
“律师是可以赚钱吃饭的,不能都靠国家来养。”这是6年前陈丕显在上海等地听取政法部门汇报时讲的一句话。6年后,广东的一批“靠自己赚钱吃钣”的新型律师们,挂出了一块“合作所”的招牌。 6年来风风雨雨,民办所开了又关。然而今天,它们终于走上了坦途。国家给饭为何不吃? 细说起来,新中国在50年代初就开始有了辩护律师。“文革”期间,律师制度被废除,直到1979年才重新恢复。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相似文献   

17.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马俊仁教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位文学编辑在看完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后说:“为什么中国体坛就没有一个真正人格完美的当代英雄?”从1998年5月开始,由《马家军调查》引发的文化震荡已远远超出文学和体育的范畴,而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我从赵瑜书中获得的印象是:1.马家军  相似文献   

18.
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他最早在《电影序言》(1954)里提出了这个术语,后来在其很有影响的著作《漫长的革命》(1961)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中不断延伸和发展了这个概念。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以19世纪40年代欧洲(尤其是英国)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极为深刻和广阔的沉着”为例,来说明一代人的思想与感受的形成,认为新时代所塑造出的对已经改变了的环境的反应,已经熔铸在了一代人变化了的“情感结构”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着…  相似文献   

19.
画眉何时再歌唱──读凌烟的《失声画眉》张文彦(-)《失声画眉》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曾获得1990年台湾自立报系举办的“百万小说”文学大奖。这次获奖作品是从1982年开始征选,经过8年时间酝酿,最后经台湾文坛具有权威性的“五大方家”①一致通过而评选出来...  相似文献   

20.
"核心欧洲"话语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31日(星期六),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日报》、法国的《解放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新闻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发表了七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系列文章。文章主题鲜明而统一: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多极世界,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加强欧盟的政治统一,以“核心欧洲”为基础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文章发表以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学者纷纷撰文,或赞许或批评,掀起了对“欧洲话语”进行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国内《社会科学报》、《读书》杂志先后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保罗·米夏埃尔·吕茨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的文章《但愿我们成为一个共和国》探讨了“欧洲话语”的起源,指出了上述系列文章中存在的缺陷。文章发表于2003年6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