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区一:“培养孩子是幼儿园、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往往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老师,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家长本身首先应当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是在婴幼期奠定的,而婴幼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一生中教育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掌握初步的知识、智力的  相似文献   

2.
院舍照料青少年是社会中常见的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在行为模式、感情认知、心理倾向等方面存在偏差;另一方面院舍照料存在一些缺陷,很难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使他们正常成长,社工的介入在此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作为社工介入该群体的一个案例,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方法,从优势视角出发,帮助T市康教中心来自不完整家庭的七名青少年,发掘潜能,提高能力,以实现“助人自助”。  相似文献   

3.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加强对青少年“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培养青少年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加强对青少年“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培养青少年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明行为的支撑,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用文明维护和谐。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在社会行为选择上表现出道德失范,社会文明行为缺失。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素质,应该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在父母的意识深层里,都藏有一个或模糊或清晰的关于孩子的“理想模式”。这是一个根据父(母)亲自己的人生得失和社会见识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式。比如,父(母)亲一生受益于或勤奋工作、或诚恳待人、或灵活处世等品质者,往往要求孩子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之处,以让孩子的人生之途顺利发达。父(母)亲青少年时代能升入大学者,往往要求孩子必须考取大学,以期孩子获得比自己更高的社会地位。父(母)亲的社会见识渗  相似文献   

9.
“尊重他人”是青少年必备的品行。“尊重他人”教育对青少年品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尊重他人”体现为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及尊重其他与自己交往的人。青少年“尊重他人”的途径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嫉妒心理和培养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试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这一角度做一分析,指出畸型心理,不健康的人格是导致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分析了不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健康人格避免走向犯罪的必要途径。作者借此文以引起人们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世纪,人类将更频繁地和网络打交道。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当代青少年,将与网络一起成长,在他们的身上正在发生着一些过去时代不曾有过的根本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选择的必然性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增加了青少年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拓宽了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的因素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杂事”和“琐事”。按理说,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不足以促使青少年为之“拼命”的,事实上,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当时的激情,即所谓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复杂的多元价值选择环境,青少年经历着强烈的社会心理阵痛,他们感到迷茫与困惑,极易产生偏差行为.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将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前程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明天.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预防和纠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治疗,才是解决青少年偏差行为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青少年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亲社会行为的特质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主流社会的价值期许.当前,受宏观社会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关键因素中一些负面作用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成长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出现亲社会行为缺失现象.社会可以对青少年个体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训练和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入托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全家人感情与希望的寄托,爱的汇集点和注意的中心.为了他们的成长,家长尽其所能为他们创造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从这些千庞百爱的“小太阳”身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反映出一些家庭对孩子“爱”而无“教”的一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注意为孩子提供物质享受,对孩子的溺爱远远多于应有的品质的启蒙教育和正确引导,致使孩子逐渐产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养成了骄横、任性、自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二是家长总怕孩子累着,从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逐渐滋长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三是由于家庭的过分保护,与同龄孩子之间相互交往太少,致使他们性格孤僻、胆小懦弱.这几方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危害.如何才能克服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这些弊端,促进和保证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呢?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采用幼儿园——家庭联合教育的方法,可以较好地纠正以上种种不良现象,避免使独生子女教育走入误区,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其覆盖面的日益扩大,青少年上网人数不断增长,被称为“N代”(N为net的第一个字母)的网络一代青少年正在我国崛起。他们深受网络的影响,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给青少年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本文提出了网站建设、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网络伦理、组织建设、网络立法等六个方面的课题,并作了初步的对策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形成人格障碍,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读图时代,图像化成为青少年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青少年是阅读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读图时代的来临使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选择以直观化的读图方式获取外部信息,进而认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是受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影响的。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应充分认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诱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