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乌木作为一种土地出产物,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因其价格极其昂贵,然而其定性却饱受争议,目前关于乌木归属的主要观点有埋藏物、无主物、天然孳息等观点,本文试着对有关乌木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冀希望于找到乌木归属的有利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法律实践,为天价乌木的法律归属找到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乌木归属问题成了当前学术界和网络舆论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试通过对目前学界有关乌木属于埋藏物、天然孳息、矿产资源、文物及无主物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把乌木定性为矿产资源最为科学合理,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新矿种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将乌木按矿种分类列入《矿产资源分类细目》,让乌木的归属、开采和利用有法可依,定纷止争,物有所属,避免纠纷和诉讼,维护社会稳定,消除政府与民争利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3.
吴高亮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乌木应归属国家还是吴高亮本人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本文从吴高亮案出发,通过比较中西方关于发现埋藏物的不同立法模式,指出了我国所采取的国家取得所有权主义的一些弊端,并试图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日,四川彭州乌木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乌木权属的争论也是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该案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的法制事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南周 《政府法制》2012,(22):34-36
四川彭州通济镇村民吴高亮在自家承包地中,发现罕见乌木,长达34米,价值数百万。通济镇政府称,吴高亮发现的乌木属于国有财产,并派警察、城管到吴高亮家中,劝说其放弃乌木。2月20日,乌木全部被运到通济镇车站。而政府承诺给吴高亮的奖励没有下文。  相似文献   

6.
王永霞 《政法论丛》2013,(4):114-121
彭州乌木事件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讨论,针对乌木的法律属性和归属,形成了埋藏物、天然孳息、无主物等几种主要观点。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由于不具备埋藏物和天然孳息的核心要素,乌木不可能归属这两个范畴之内。我国法律并未确立无主物的先占规则,从解释论的角度观察,不论采取国家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立场都存在难以破解的困境,因此只能转向立法论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从立法论角度观察,国家本位主义立场需要的制度环境建设远远难于个人本位主义,同时个人本位主义对当前中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应是较优选择。除对实体性法律问题本身的思考外,这一事件中反映出的法学研究问题也值得反思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四川"天价乌木案"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物权法的思考,并且由此带来了法律界对物权法上先占制度的反思。本文认为,天价乌木的物权属性为无主物,在目前我国《物权法》尚未确立先占制度的情况下,法院可借助法学方法论,运用先占制度理论进行裁决,判定乌木所有权归属于先占人,同时给予天价乌木出土地的土地所有权人适当补偿。这样一方面可以定纷止争,一方面可凸显我国现代化民主法治的进程和魄力。  相似文献   

8.
宪法中的国家所有和私法中的国家所有权具有法秩序的一致性,后者是前者所具有的国家内容实现义务功能的展开方式之一,同时要受到前者的约束,两者共享了规制这个规范目的。并非所有财产都应采取国家所有方式实现规制目的,选择何种规制方式应考量多个因素并按照比例原则进行审查。在乌木情形中,对乌木挖掘的负外部性的消除不应将乌木归属于国家所有的规制方式实现,相关的私法规范应据此予以解释,甚至进行合宪性的目的性限缩,乌木不能由国家直接享有或取得所有权。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川彭州乌木案所引起的无主财产(被埋藏物)归属纠纷,分析了相关主张乌木国有和私有的法律瑕疵和不足。进而以权利义务一致,公正原则,保护利益最大化等法理原则精神出发,分析了本案中实际问题,提出了最终乌木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有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高亮发现乌木后,认为应当取得所有权。于是,媒体先是叫屈,继而放大政府与民争利是一种"选择性执法"的观点。乌木属于埋藏物,而非吴高亮理解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或者专家认为的天然孳息。乌木被发现于承包的集体土地之内,意味着乌木埋藏的"埋藏物空间固定"、"埋藏物环境"等环境性因素的存在,作为至关重要的一个前置性因素,与古生物化石、矿产资源、文物的核心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差别。《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的"无主埋藏物归国家所有",在《物权法》第114条处理中倒退为按照遗失物处理,媒体不适当地为主权先占理论张目,扩大废弃物捡拾侵权、采蘑菇、挖奇石的资源合理利用的非正当推演逻辑,是缺乏媒体社会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诱惑侦查在司法实践中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学界和司法实践界一方面对其合法性、责任归属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另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的运用这种侦查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永华 《法庭内外》2013,(10):44-44
据报道,江西省修水县农民梁某挖出一根长24米、直径1.5米、重80吨的疑似乌木。消息传出后,有预测称这根"乌木"价值数亿。虽则"乌木"的性质和价值尚待确定,但围绕其所有权的争论却已展开。据称,当地政府已通知梁某,树木应当归国家所有,这使梁某及其亲属"难以接受"。从央视的调查看,即便是法学界,亦对此认识不一,分化严重。"乌木之争"的本质,是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的冲突。然则,"乌木之争"的实质,不在于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救济,而是如何界分二者边界的问题。确实,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区分,是一个亘古的难题。一般而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是对立的,所以才会导致利益拉锯。然则,二者又是统一的。有德性的个人利益,就是公共利益;真正的公共利益,当然包含个人利益。当然,何谓"有德性",实践中难以  相似文献   

13.
葛填田 《法制与社会》2013,(11):116-117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诱因多种多样,其中劳动争议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风险之一。为了避免具体劳动争议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或引发社会普遍的不满,多元化的解纷方式具有客观需求性。本文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出发,具体阐述了劳动争议成为风险主要存在形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风险社会中风险解决的多样化需求相应地也决定了劳动争议化解方式的多元化需要。在劳动争议解决的现有方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均衡、协调发展的观点,并具体阐述了相应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条例经过近10年的实践,证明行政复议工作对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执法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将行政复议条例上升为法律的议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多次审议,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该法的颁布和实施,势必对行政执法以至立法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讨论其对卫生立法和执法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一、扩大行政复议范围可能产生的影响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可以申请复议的范围,与行政诉讼法相一致,包括行政处罚争议、行政强制措施争议、行政许可争议、行政不作为争议、侵犯经营自主权争议、抚恤金争议,违法要求履行义务争议以及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争议等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争议。行政复议法根据复议工作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方面对具体行政行为规定得更具体并适当扩大了范围,如对行政许可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  相似文献   

15.
苟峰 《中国审判》2012,(8):98-99
涉案乌木属于无主财产乌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正因为如此,此案才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与争论。在确定所有权之前,必须厘清其属性,笔者认为在现有民事法律体系下其属于无主财产。  相似文献   

16.
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设立的一个附属机构是一个临时性司法机构。米洛舍维奇在审理期间突然死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争议。本文拟从前南国际刑事法庭设立的合法性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纠纷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在办案实践中,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总结,通过查找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试着针对某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一、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陈轩禹 《法制与社会》2014,(34):279-28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劳动关系中劳资双方利益的区别和对立性使劳动争议成为每个国家都会产生的社会现象,简洁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助于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方法采用"一调一裁两审"的制度(即调解、仲裁、诉讼)也显露出弊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调查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理论性探索,总结劳动争议的实际案例介绍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权利争议本应通过仲裁和诉讼途径寻求救济,实践中劳动者却频频采取罢工手段迫使企业满足其诉求.域外学者大多基于“团体协约相关性”理论和“争议行为正当性”理论,认为权利争议罢工不具正当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法理学、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三个维度论证分析可见,权利争议罢工不具正当性.权利诉求本身不能证明权利争议罢工行为的正当性;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社会事实表明:权利争议罢工违背程序公正,甚至损害实体公正;权利争议罢工将增大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对罢工行为应根据其性质,分类加以规范,即:对权利争议罢工,不应赋予其合法性,应采“禁止”规范思路;对劳动者集体行使劳动抗辩权,应赋予其合法性,并采“允许+衡平”规范思路;对利益争议罢工,可赋予其合法性,并采“赋权+限制”规范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沉默权的溯源与沿革出发,对西方沉默权制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讨论,并在考量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主要争议的基础上,试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讨论了沉默权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在调整的前提下,引入沉默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