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道主义形成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一开始作为保护他国国民免受残酷迫害的合法借口演变到今天为大国借以干涉他国内政事务、插手地区冲突以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实为于其初衷不符,而隐藏其后的是各种纸质资源、自然资源的争夺。对于人道主义我们出赞许态度,经历了人类历史这么长时间的洗涤,人类出于对战争以及其他灾难的恐惧和自我人权意识的觉醒,设立了各种规范以推进人道建设,保障人类基本的生存权,人道主义法的新兴和发展既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吴京 《法制与社会》2012,(18):163-16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援非政策中长期奉行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责。不干涉内政原则遭遇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与西方国家利益冲突的因素,也有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担负更大责任的要求。对此,中国应当与时俱进地调整政策,将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族自决原则的主体范围、行使方式、权利内容以及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正因为国际法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内容没有做出系统的规定,才使得一些国家或地区利用民族自决权挑起一国内部或他国的民族纷争和民族矛盾,对国家主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有必要厘清民族自决原则的一些关键问题,以维护现代国家社会的稳定秩序。  相似文献   

4.
《保护的责任》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法律科学》2007,25(3):131-139
2001年12月,"干预与国家主权委员会"发布了《保护的责任》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这样的中心观点,即一个国家有责任保护本国国民免受可以避免的灾难,具体说就是免遭大规模屠杀、强奸和饥饿.如果这个国家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履行它的这种责任,那么国际社会就应当对此进行干预,从而代替这个国家履行这种保护的责任.这种观点强调了尊重人权的重要性,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观点同时也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不干涉内政原则造成了冲击.这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人道主义干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鉴 《河北法学》2006,24(11):147-150
冷战后,西方大国以人道主义为借口,盗用和滥用国际人权保护的名义,频繁地对外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强制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严重违背了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以及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后冷战时代西方新霸权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问题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内容非常复杂的问题,既包括个人问题,也包括国家、民族问题,既包括政治权利问题,也包括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妇女、儿童、难民、残废人等问题。现在我们不谈别的,只谈人权的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问题。(一)  相似文献   

7.
"内政"这个词与国家主权、国际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既标志着一个主权国家在其领域管辖范围内行使统治权和管理职能的合法性,同时也反映国际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实际上,"内政"这个颇富"争议"和"模糊"的概念自伴随着民族主权国家在近代欧洲诞生和拓展以来,它的内涵在国际法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目前,"内政"这个概念在国际法上已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收缩"与"扩展"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在诉讼主要争点的形成以及围绕主要争点的对抗和判定上有一个逐渐变迁的过程.随着原告在日本国内法上的侵权和债务不履行争点上的成功突破,对抗和判定的焦点转入<中日联合声明>这一事关中日关系基础的法律文件的解释问题上.对日本司法活动的这一变迁,中国政府的反应也由克制到强烈抗议.其主要原因在于后者涉及非日本国内管辖事项.在不干涉原则的适用上,中国政府可以要求日本政府对此予以澄清和说明,甚至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国际法学普遍认为,在国际法各个领域内要求"善意"是一项业已确立的国际法原则,甚至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二款(它得到联合国大会关于指导国家间友好关系及合作原则第2625(XXV)号决议的支持)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有关善意的规定,都可据以说明在国际实践中达一原则业已得到承认。按照达些条款(顺便指出,其中  相似文献   

10.
"死刑不引渡原则"已经在近年来的国际引渡实践中被确立为一种刚性原则,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自国民不引渡原则、双重犯罪原则等并列为引渡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这项原则在我国的引渡实践中的应用却极为有限和保守,这导致我国在秉承条约前置主义理念的国际引渡实践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本文将从现状入手,试图通过澄清"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真正内涵,指出在我国承认和实践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与国际干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泽伟 《法学研究》2001,(4):144-153
国际干涉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法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世界新形势下 ,传统的国家主权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但日益增多的国际干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国际干涉与国家主权既有矛盾的一面 ,又有一致的一面。我们既要维护传统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 ,又不能一味地排斥所有的国际干涉 ,重要的是国际干涉行动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相似文献   

12.
陈炜  周元嗣 《法制与社会》2010,(31):11-11,13
上诉不加刑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的原判刑罚的审判原则。此原则在世界上普遍采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也确立了这一原则,但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又存在缺陷。本文分四大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上诉不加刑的含义;第三部分阐述上诉不加刑原则适用的限制;第四部分介绍上诉不加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引渡原则中的例外原则,其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主权,并且在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引渡原则中最富争议的原则。引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则更甚,甚至沦为一些国家的政治工具。对于如何规避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滥用,发挥原则订立的初衷,关键还是在于从其根源解决其本身的概念问题。同时,如何更好地运用此原则,还需要各国之间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力求打破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如今所面临的瓶颈困境。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春 《现代法学》2007,29(5):113-121
风险预防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任何的经济活动之前就对该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风险预测,并相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但如何将该原则运用到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领域,仍然有待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应加强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中运用该原则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内容和作用,重点不在于对某一个问题做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而是在与对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合同自由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中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庆海 《法学研究》1999,(4):125-129
国际法中的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把在该国境内受到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移交给该外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引渡在现代国际反犯罪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及国际公约都规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然而,如何正确认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什么...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主要面临"内政"的概念有分歧、"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外延在扩大、"保护的责任"日益凸显以及国际法上的民主与法治价值观更受重视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利益的日益扩大,促使中国政府应反思并调整不干涉内政原则。"保护性干预"将成为中国应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政法学刊》2016,(6):26-32
地方人大立法是地方权力机关表达和实现人民意志的重要途径。从地方人大立法的宪法依据来看,地方人大立法虽有宪法表达上的不足,但宪法"不抵触"原则所体现出的宪法精神的开放性足以构成对地方人大立法的包容。地方立法存在着扩张的趋势,既有现实性的映照和需求,也有挑战和困境的并存。面对地方人大立法权扩张带来的诸多挑战,其关键在于对"不抵触"原则的理解与运用——既要把握"不抵触"原则的核心要义,也要充分考量到各具特色的地方实际。  相似文献   

19.
向仲侠  李兰 《法制与社会》2010,(25):159-160
禁反言原则一项公认的国际法规则,起源于英美法中的禁反言规则,但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禁反言原则在国际法渊源上属于一般法律原则,包括单方声明和默认两种形式。在国际司法实践中禁反言原则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案件当中。  相似文献   

20.
《法学评论》2008,26(3):66-72
国际法关于国家的标准,分歧较大,在国家要素列举上历来有"三要素"和"四要素"的争论,冷战后,西方国际法学界又新增了诸如人权、民主、法治等要素。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作为国家必不可少,但是承认作为国家要素也日渐受到重视。在新国家产生的场合,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适用承认的"宣告说"或是"构成说",应具体分析新国家产生的性质和类别。在行使民族自决权建立新国家场合,应适用"宣告说",而在主权国家的一部分通过单方面分离建立新国家的场合,应适用"构成说",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国际实践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