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危机教育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战胜各种危机的必备条件之一.面对高发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亟须我们反思危机教育问题,改革传统的危机教育体制,提高全民的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只有正确认识危机的诸特征,正确把握危机管理的系统性,才能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预警意识,化危机的"危险"为"机遇".  相似文献   

3.
网络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如何对网络危机进行管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网络危机特点,着重探讨地方政府应如何进行网络危机管理,从而提出了更新危机管理理念、明确危机处理原则,建全网络危机处理机制等方面的危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重塑政府危机管理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灾难”,危机的形成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通过对危机的管理,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以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任何时候,政府都应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的理念,以不断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于营 《新长征》2008,(6):25-26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可能面临各类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在面对危机时,作为国家的执行机构——政府,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管理职能。所谓危机管理,是指非常态状况下的政府管理运作模式,它正逐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整合性传播管理有利于危机信息的传播效果、传播效率、劝服功能和传播价值最大化。在危机高发、频发、常态化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于信息需求的差异性、各类社会主体获取信息渠道的侧重性、危机事件日益增强的公共性和危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研究整合性危机传播管理成为必要。为此,可分别从危机信息来源、危机预测预警资源、现代传播平台、政府媒体公众各自的信息需求四个方面加强整合,形成以危机应对主体为主导的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整合性传播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孙斌 《唯实》2006,(7):22-24
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可以保证社会稳定,恢复经济秩序,维护其公信力和合法性,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危机管理的立法,加强危机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罗茜 《共产党人》2004,(21):37-38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何种企业,都不可能不遇到危机。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就会使企业形象受损,甚至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危机管理正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巩玉涛 《世纪桥》2008,(8):35-36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公共管理组织缺乏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以及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不畅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加强组织结构建设,保证公共危机管理组织运作顺畅;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则是可供我国政府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改善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下半叶至今.危机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在心理学方面,已发展为一种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正式职业。从针对个体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治疗,发展到对整个社会背景下所出现的危机进行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近十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心、自杀预防中心等类似组织,但是危机管理和危机预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致使危机管理和危机预防的研究与社会发展极不同步。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亟待加强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应当科学认识政府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置危机管理程序。政府危机管理依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 分为储备、预警、控制和恢复四大阶段,针对政府危机处置的程序,可以从十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应对突发性危机,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国家在正常法律状态治理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非常法律状态立法和实施法律,这是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应当具备和完善的。文章以我国现有的应急法制为基础,在充分展开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法律规范应当专门化、体系化;危机管理队伍应当机构常设化、专业化;危机管理指挥权应当法定化、层级化;危机管理的程序应当规范化、制度化;危机管理教育应当全民化、经常化。  相似文献   

13.
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见,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事件,由于很难发现造成危机的原因,使得危机的解决颇为棘手,因此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目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预防危机管理的建议。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见,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事件,由于很难发现造成危机的原因,使得危机的解决颇为棘手,因此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目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预防危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10)
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是政策本身的价值旨归,也是实现其危机管理目标的现实诉求。社会组织的参与保证了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政府危机治理机制的建立,增进公共政策利益价值的公正性,优化了危机政策管理的体系结构。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制定合理的政策是其获得支持的前提,充分发挥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支持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服务支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有效的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具体表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的作为选择,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公共危机的缓解和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溃坝设防方案的设计,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方案的规划,并对当前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方案规划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危机在社会需求和政府能力之间存在一种极大的张力,其本质不仅是构建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问题,还是政府与社会权力关系重构的问题。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目标的根本在于建立"自治、共治、公治"并行的现代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在公共危机事件干预全过程和公共危机治理全要素支持的双层叠加回应机制中设计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体系结构,将风险管理(R)、危胁管理(H)、应急管理(E)和灾害管理(D)整合形成连续统的治理框架,打造全主体参与、全要素剖析、全过程应对的协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形成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应急预案有效、机构职能明确、技术手段先进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7.
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冠琼 《新视野》2003,(6):44-46
为了有效地管理危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说明:一是危机性事件的特征、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机制;二是危机性事件的类别;三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涵义。本文指出,危机性事件具有结构不良、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三个特征;突变是危机性事件生成的基本方式;危机性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性、社会性、宏观经济性、生产性和自然性五种类别;在界定了政府危机管理概念的同时,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孟喜悦 《世纪桥》2007,(12):82-8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能否顺利应对和化解危机,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乃至生死存亡。企业危机管理应做好以下两点:迅速果断回应;真诚沟通、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呈现出管理主体单一、权威来源唯一和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协调治理倡导治理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协同化、治理模式开放等理念对于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从政府理念更新、治理主体多元、政府跨部门协同和加强危机预防等路径耘实现从政府危机管理到危机协调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