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战士,对敌人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甚至一个都不宽恕;对亲人却格外依恋,甚至柔情似水.这与鲁迅的经历和性格不无关系.由鲁迅诗歌看鲁迅对兄弟、儿子、妻子炽热的儿女情怀,对于全面了解鲁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作品《过客》中“过客”形象的分析,揭示鲁迅的矛盾心态,以求达到全面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拯救民族危亡是鲁迅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鲁迅唤醒国民的启蒙教育以及他的精神品格都不会“过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鲁迅这面旗帜。  相似文献   

6.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4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59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作了正确的评价,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为纪念鲁迅先生,本文主要谈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竹内好的名文《鲁迅》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并被学界称为“竹内鲁迅”,成为鲁迅研究的一面旗帜。与一般意义上的作家研究不同,竹内摒弃学院派立场,拒绝与研究对象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距离,用自己的文化生命和鲁迅对话。他在写鲁迅的同时,其实是在写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是利用一个想象出来的鲁迅作为媒介,提出“近代日本”的反命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酷爱自由,坚决反对强权对个性的束缚。留日时期,鲁迅是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五四时期,鲁迅为思想争自由,为女性求解放;上海时期,鲁迅为冲决伪自由的罗网而战。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是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笔者试图通过初步探究鲁迅的直译翻译法、以及其坚持的"信"的翻译原则,表明鲁迅深刻的翻译思想已涉及到翻译的多个方面。鲁迅的翻译理论不但对当时的译界有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宗师,鲁迅杂文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当代杂文作者,不学习鲁迅杂文是不可思议的。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艺术传统,是提高杂文质量、繁荣杂文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从1903年开始发表文章,到1936年10月去世前为上,创作行程33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杂文,杂文是他的主要战斗武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奋斗的一生,从他思想、政治、文学和历史等元素中,可分析出鲁迅的一些符号形象内涵。从鲁迅自身塑造的元素中,他的符号形象,无疑会带有事实上的中性定位,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鲁迅的符号形象,便会多了一些特定的涵义。确定鲁迅的形象符号,将他自身中性的和阶级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来定位,他的形象符号,才算客观与圆满。实际上,对待任何一个人形象符号的界定,都该是这样的原则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一生耕耘于拯救民族魂灵原野中的鲁迅先生,将扣问自我灵魂的精髓都放入《野草》中,本文联系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背景,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和对相关文本分析,破译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关于发展的思想,人们习惯用“发展观”来称名之。可是鲁迅发展思想的丰富深刻性,发展观一词似乎难以包纳概括之,因而使用“发展论”一词,对尝试阐发鲁迅关于发展思想的卓异性或有助益。再有一层,当人们一涉及鲁迅关于发展思想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脑海之际也往往泛起冒出“进化论” 一词。可以设想:与其用进化论称名鲁迅的发展思想,不如以“发展论”一词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复仇主题作品中拯救者在与离弃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中以其无词的言语流露出内心情感世界潜隐的悲悯、委屈、愤懑、隐忍等多种复杂的生命体验,这既是鲁迅自我的精神写照,也表达了鲁迅自我压抑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19.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20.
葛琴与鲁迅     
鲁迅用《〈总退却〉序》将葛琴推向了文坛,葛琴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作品极富时代特色,“将中国的眼睛点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葛琴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逼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