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众安全感和公众对警察的信心是英国警务部门工作的重要目标,公众对于警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警务工作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2004年英国建立了以投诉警察独立监察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公众警务监督机制。公众警务监督机制的运作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警务工作的公正合法性,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提升了公众对于警察执法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相似文献   

2.
在欧美国家的高校安保制度当中,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最具代表性。英国的高校安保制度主要由驻校警察模式、法令特别授权警察模式和安保外包模式这几种类型构成;美国则是典型的校园警察模式为主导;加拿大的高校安保系统采用校园社区警务模式;而瑞典的高校安保模式则呈现出"行政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在亚洲邻国的高校安保制度当中,以日本、新加坡最具代表性。这当中,日本以"青少年警察"的安保模式为主,而新加坡的高校的安保主要由安全、健康和环境办公室和校园保卫办公室以及外包保安公司三者构成。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安保制度对我国新时期的高校安保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公民与法治》2014,(22):42-43
两层投诉机制 自己人调查自己人,外部人监察内部人 一名在押囚犯,投诉高级警员疏忽职守,警务处投诉警察课(警方处理市民投诉的机构)调查后认为,投诉“无法证实”。资料报送监警会要求通过,监警会不同意,打回投诉警察课,改为投诉“无法完全证明属实”。监警会再次打回,投诉警察课最终认定投诉“获证明属实”,并对高级警员作出训喻,投诉处理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4.
刘植靖  鲁静 《法制与社会》2010,(32):161-162
公众对公安警察角色的认知,直接决定着公众各阶层对警察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公众各阶层对警察角色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公众的整个阶层体系来看,不同阶层对警察角色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警察不同角色的划分来看,公众各阶层对不同角色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公众对警察角色的认知差异,受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以及认知途径的影响。因此,要区分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同时要拓宽公众认知警察角色的途径,促进警察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宋安吉 《法制与社会》2011,(15):158-161
警察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及政府行政执法的双重角色,其腐败行为严重降低了公众对警察及政府的信任,制造了警民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贬抑了警风,不利于党和国家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甚至动摇了整个法治的根基,警察腐败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警察腐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本土化的控制警察腐败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深入,警察组织、警察个体的职能、工作重心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在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的全媒体时代,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安工作和警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察组织必须回应公众对警察形象和警察服务的期待,探索全媒体时代警民关系的和谐之路,探讨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路径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叶氢  黄辉 《政法学刊》2006,23(1):111-114
警察执法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公共服务职能是警察的基本职能之一。警察权力的亲和性决定了警察执法必须为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富强服务,为人民大众的和睦、富裕和幸福服务。当前,警察执法存在着诸多问题,构建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警察执法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安机关警察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严格、公正、文明"的要求,而当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警察权力被滥用、权力指向异化、公民对警察行为投诉权过分张扬以及民警正常执法活动保障机制缺失等现象。本文指出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强有关警察权力的立法工作,建立科学的公民投诉处理机制以及执法维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对法官的投诉处理程序 加拿大法官有着很高的司法职业道德标准,但加拿大的民众和当事人仍然对一些法官的表现不满,提出了许多投诉。加拿大于1972年成立了“司法委员会”,其中一部分职能就是处理对联邦任命的法官的投诉。该委员会由各个联邦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和资深法官组成,共有39人,由加拿大最高法院院长担任主席。司法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司法委员会内设有“司法职业道德小组委员会”,投诉须先经其审查。将投诉通知被投诉法官及其所在法院的院长,以便其对投诉发表意见。 (2)如有必要做进一步调查,该…  相似文献   

10.
王智军 《河北法学》2004,22(12):103-108
治理理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认识思路是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型塑"达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善治"。在国内外警务战略模式变革中成为潮流的"国家警事社会化"战略,是指在警察机关专业警务活动的同时,动员社会组织和社区公众共同参与防控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活动的过程。显然,"国家警事社会化"寻求警察与社会组织及社区公众的互动合作基础上公共安全管理的改善。因为警察与国家的对应、社会组织及公众正是市民社会的具象,所以可以用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国家警事社会化"的框架,并将其定义为"警事治理"。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作为国家重要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更加应该重视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警察形象是公安机关中人民警察的客观表现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综合评价。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广大公安民警所应该追求的目标。警察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工作的开展,近年来一些警察不依法办案、甚至以身试法的事件,严重影响了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试论警察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小蓓  吴钧 《政法学刊》2004,21(5):83-86
警察与公众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强调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实质上是要实现警察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运用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应加强警察与公众理解与互信,拉近警察与公众距离.  相似文献   

13.
论警察与媒体的通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连举 《政法学刊》2005,22(6):81-83
构筑警方与媒体的和谐是我们的应有之义。改善和发展警察公共关系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良好的媒体关系有助于提升警察形象。媒体是警察与公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警方借助媒体发布正面的信息从而争取公众对警察工作的支持,使“执法者”与服务对象融为一体,共同维护治安、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4.
警察执法遭遇不实投诉,仪器虽能洗刷清白,却无法规对投诉人制裁。  相似文献   

15.
国外袭警犯罪刑事立法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陆法国家的刑法与英美法国家的刑法对于袭击警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将威胁、袭击、伤害、杀害警察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具有“袭警罪”这一独立的罪名。采用这类立法方法的主要为英美法国家。其中,美国联邦刑法和各州的刑法对于袭警犯罪的规定尤其详尽。根据美国刑法的一般原则,任何人都不得对正在执行公务的警察人员进行任何形式的威胁、袭击和伤害,不得接触警察的身体,而所谓的威胁既包括口头语言上的威胁,也包括具体行为的威胁,甚至威胁警察的直系亲属也构成同样的犯罪。按照部分州的刑法的…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应加拿大先进科技联盟(加拿大高新技术协会)副总裁凯文温尼克斯先生的邀请,本刊社长杨金才于10日6日至10日赴加拿大,对首都渥太华和多伦多市进行了考察访问。访问期间,杨社长和加拿大高级资深技术政策分析师汤贝先生,加拿大警察反罪案策略理事会、加拿大先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载入了我国宪法。依法治国,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就是要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行政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有执法,就必须有执法监督,而有效的执法监督,对枉法行为、对不作为行为等必将构成有力的制约;有效的执法监督,是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力保障。本文就行政机关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确保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能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立法听证目前已经成为广州市民直接参与地方立法的重要形式。现在。针对人大执法监督时效性不强、容易形式化等不足。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创先河地将听证带入执法监督领域。推出了更具时效性、更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更能体现民意的监督听证会。举办了全国首次法规执行监督听证会。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警察机关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结合本国地域小、人口密集、警员相对少的现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大部分警员直接安排在社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新加坡警察面对公众,首先很注重一对一的交流,因为警察与公众直接沟通,可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其次,警方会通过公众媒体发布一些工作简报,方便群众了解。由于在社区中居民相对集中,警察可以逐家上门访问,了解社区的动态,协助警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监狱警察执法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罪犯的过度维权和监狱法规不完善且不具操作性;在主观方面表现为部分监狱警察法治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低下、责任心缺失。为有效应对监狱警察执法风险,应加强风险教育,树立风险意识;进行科学周密的决策;完善监狱法律法规;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