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牛,雄,26日龄。主诉:1988年4月12日发病,病犊吃奶减少,有努责表现,排出少量稀软粪便,不见排尿。当地兽医用磺胺药物治疗,并给于补液,至翌日病犊精神沉郁,频频举尾,只排出粥样粪便,仍无尿,继用上述药物治疗2天无效,于4月15日来兽医院求治。 临床检查 病犊站立时,四肢伸直,不时磨牙;行走时步态蹒跚,表现痛苦;腹围增大,触诊有波动  相似文献   

2.
犊牛出生后5天见脐带发炎化脓,当排尿时,脐孔也有尿液漏出。半月后排尿困难,病情严重。经检查:T38.7℃,P85次/分,呼吸不见异常。口腔粘腻,粘膜稍红,饮、食减少。排尿时拱背、高举尾巴,频频努责,尿流细小。有时拧腰,后肢踢腹,排尿次数频繁而量少。尿液中偶有浓稠的黄白色脓汁,多者约有20ml。膣部检查,粘膜充血、潮红。 治疗 采用手术法。患犊横卧保定在手术台上,肌注长春军兽大研制的823麻醉注射液1.5ml,以0.5%普鲁卡因40ml加入0.1%肾上腺素2ml作局部浸润麻醉。自耻骨前缘2cm,沿腹中线旁开2cm处作10cm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起治疗初生母犊脐尿管瘘7例,用荷包缝合均获痊愈。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病例 7例母犊中,2例是接生不慎,脐带从根部断离;1例由于成年母牛的吸吮;2例与其他物体摩擦致脐带过早脱落;2例是先天性的脐尿管瘘。患犊尿液呈点滴状或线状,不定时向体外排出。多数病例尿道不排尿,少数病例排出少量尿。  相似文献   

4.
牦牛犊副伤寒的诊疗李青红,陈秀贵,赵立新,林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兽医站库尔勒841023)(二十六团兽医站)(三十三团兽医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六团饲养牦牛1650头,年产犊500多头,长年放牧在山区。1994年5月,牦牛犊发生了以高热...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猪瘟兔化弱毒犊牛睾丸细胞苗(以下简称猪瘟犊睾细胞苗)750个对兔感染量(以下简称感染量),在配种前40天至配种后45天内免疫母猪,所产亲代仔猪在20~28日龄时猪瘟间接血凝滴度(IHA)4~×( )占10/32、8~×占11/32、16~×占10/32、32~×占1/32;41~43日龄时,IHA滴度4~×占11/43、8~×占21/43、16~×占9/43、32~×占2/43;在55~58日龄时,IHA滴度4~×占9/33、8~×占17/33、16~×占7/33。用600、760、900、1500个感染量分别给20~28日龄、41~43日龄、55~58日龄仔猪实施免疫,免疫后6~8个月时,监测其抗体水平,结果表明:IHA滴度16~×以上者达100%。750个感染量免疫20~28日龄仔猪组,注苗后持续6个月,IHA滴度32~×以上者达100%;8个月时32~×以上者达87.5%,16~×占12.5%。用猪瘟石门系强毒攻毒,获100%保护。试验首次发现:用猪瘟犊睾细胞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母源抗体明显低于猪瘟乳兔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对猪瘟犊睾细胞苗免疫母猪所产亲代仔猪在20~28日龄用该苗一头剂(750个感染量)进行免疫,8个月之内能抵抗猪瘟感染或强毒攻击,突破了以往认为仔猪用猪瘟乳兔苗免疫应在45日龄以后的常规,为猪瘟犊睾细胞苗的免疫提供了新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4例犊牛水中毒,发生在9月至翌年5月,患犊4~5月龄。临床以排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一)病因 在低温季节,犊牛喜欢饮温热水,久渴后遇温水即拼命暴饮,从而造成此病。 (二)临床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触摸耳鼻末端发凉,可视粘膜稍苍白,流涎,突然排出浅或深暗红色如红葡萄酒样的尿液,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最终尿色逐渐变浅而愈。鼻镜稍干燥,反刍减少或停止,有时排出稀水样粪便,严重者时起时卧,站立时后肢不  相似文献   

7.
尿道“结线”实属罕见。笔者在手术治疗牛尿道阻塞时,发现两头公犊的尿道阻塞物为结扎脐带的线绳。现将其诊治情况介绍如后。(一)病例简介病例1:1983年1月27日上午,三桥公社廖屯大队丁庄村社员自养的5月龄公犊牛1头,体温37.8℃脉搏88次/分,呼吸36次/分。巩膜血管充血,鼻汗不成珠。腹壁软。行动迟缓。两后肢叉开,频作排尿姿势,  相似文献   

8.
奶牛繁殖力正常与否关键在于产犊后能否对奶牛及时配种受孕,一般认为母牛产犊后受孕时间不得超过85天。对新疆地区几个主要奶牛场的调查结果表明,母牛产犊后受孕期都在120天以上。本项试验旨在探明母牛产后子宫复旧和卵巢机能恢复的确切时间,于1990年5~12月开展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皱胃变位是成年牛的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关于皱胃变位的直接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皱胃迟缓、低钙血症等可能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发生,临床上表现以下特征:产犊2~5胎、年龄3~7岁的体大高产成年乳牛多发;产后1~6个月内最易发病;冬季发病率高(可能与冬季产犊多或运动较少有关);舍饲又大量饲喂精料的牛群多发。皱胃变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穿刺放气疗法、滚转法、保守疗法等。我们借鉴有关报道,在1993年7月至1998年8月采用氢溴酸山莨菪碱和安乃近配合禁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以前的报告中曾经指出,口蹄疫O型病毒在24℃犊牛肾细胞培养物中继代,可以促进其致弱。在24℃下培养75至90代以后,病毒致弱变种对牛和绵羊有显著的免疫原性。 通过在牛体上,对冷变种的试验证明安全有效(24℃,85~93代)。对免疫动物有0.3%的弱反应,在八个半月的观察期间,其中和抗体保持较高的水中(1:64~1:256)。但是在机体体温过低的情况下(周围环境温度为25~30℃),病毒变种反应性增高,并对未接  相似文献   

11.
犊牛先天性瞎眼病在我县由来已久。据调查,解放前就有发生,六十年代初最为严重。据1963年底统计,全县全年共产犊牛3294头,其中瞎眼病犊315头,占总犊数的近1%。该病当时已波及到29个公社的113个大队218个生产队。作者通过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本病是妊娠母牛的棉子毒中毒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大家畜患急性中耳炎的病例较少,笔者偶见一例。杨陵区卜村一头40日龄黑白花母犊于1986年11月10日来院诊疗。主诉;该犊是15天前由广州购回,同群犊已售出,该犊因发烧、咳嗽、呼噜、鼻和两耳流脓未出售。 临床检查 被毛粗乱,营养中等,精神欠佳,两鼻孔流白色粘稠脓样鼻涕,两步外能闻及呼噜声,咳嗽,两耳壳内侧面附着黄白色脓痂,犊牛常有侧耳摇头动作,并有脓星飞溅。体温39℃,心跳120次/分,呼吸30次/分,心音亢进,肺部听诊支气管有湿性罗音,瘤胃蠕动尚好,口膜黄白色。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5.5克%;红细胞350万/mm~3;白细胞3000个/mm~3;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占  相似文献   

13.
曼尔玛乡观有牦牛6万多头,年产犊牛2万头左右。牦牛犊拉稀症是危害本地养牛业发展的严重疾病之一,一般在夏、秋季节多呈爆发性流行。经调查证明,主要是犊牛副伤寒与硒缺乏症合并流行所致。近两年来,在部分病群中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类药物综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据72个牛群调查,年度产犊总数2011头,发病1037头,平均发病率51.57%,其中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病犊384头,无效312头,治愈66头,治愈率17.19%,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素类药物综合治疗病犊492头,无效34头,治愈456头,治愈率92.68%,费用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一)发病情况 近几年来,在我县及邻近几个县常发现犊牛发生顽固性腹泻,病畜多为2月龄犊牛,治疗棘手。1987年,我们对本县某乡作调查,该病的发病率高达40%左右。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春夏季多见。有时在春季产犊季节,一些村的新生犊几乎全部发病。(二)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39.5~41℃),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尤其喜饮冷水。可视粘膜潮红、充血,拉灰白、黄绿色稀粪,后期个别病畜便中带血或灰白色伪膜,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病程10~15天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一)材料 1.动物:黑白花和拉脱维亚犊公牛25头。最小的106日龄,最大的223日龄。购自河北省围场县种畜场和御道口牧场。试验前经一个月的临床观察和 3~30天的体温检测,体温正常,除80号牛外,其它24头牛鼻腔和眼睛曾反复出现过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试验前三天,每天采血进行白血球计数,平均为8100~8900个/mm~3。其它未见异常。用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检测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中和抗体,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6.
犊新蛔虫病是由大型线虫犊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寄生于初生牛犊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此病对水牛犊危害严重。我国南方各省养水牛地区都有该病分布,福建省除沿海以养黄牛为主的一些县份较少外,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牛受侵致死情况严重,是当前阻碍养牛业发展的一种疾病。关于本病的防治,虽有药物可以驱虫治疗,但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史的真相未彻底澄清:犊新蛔虫的生活史,国外早在1922年就有兽医工作者进行研究。具有试验依据而获得感染成功的是母牛吞食侵袭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逸出,穿过  相似文献   

17.
1983~1987年,我们采用不同种牛源血清培养和传代IBRS_2和BHK_(21)细胞20000多大转瓶,观察了在中间试生产(以下简称中试)条件下传代细胞的生长状况。 (一) 材料和方法 1.血清种类和来源:①奶犊牛血清:采自上海市、西宁市和兰州市奶牛场出生24~48小时的奶公犊;②小牦牛血清:采自甘肃天祝和甘南牧区2岁以内的小牦牛;③大牦牛血清:用天祝和青海省海南屠宰厂冬季屠宰牦牛放的血制备。  相似文献   

18.
犊新蛔虫病是由无饰科(Aniskidaf)新蛔属(Neoascaris)的牛新蛔虫(N.vitulorum)寄生于2周到4个月龄犊牛小肠内而引起的内寄生虫病,本病主要散发于我国南部各省,北方地区少有存在。近两年来,我们在研究犊牛腹泻过程中,经过调查,进一步证明犊牛新蛔虫病在河南省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区都有存在和流行。 1985年5月,许昌地区农场有1.5月龄左右犊牛5头(公3、母2),因拉稀不吃入我校附属许昌兽医院就诊。检查所见:患犊体温略高,精神沉郁,消瘦乏力,口渴贪饮、无食欲,腹胀拒按,偶起卧,有  相似文献   

19.
1987年2月,周至县魏某养秦川母牛1头,10岁,因难产来院诊疗。来院前曾助产未成,病牛卧地不起。经阴道检查,胎犊死亡,未入产道,两侧骼骨内侧附有坚硬肿块阻塞产道,致盆腔入口处狭窄。矫正胎势,用产科钩绳相助,逐渐加力,缓慢拉出胎犊。所产胎犊前肢畸形。剖杀母牛所见:病牛两肾囊明显增大,各与同侧骼骨前、内侧紧贴,将肾脏包于其中,形成左右两大块,两块形状与大小基本相仿。左块重6.4kg,  相似文献   

20.
汝南县三桥乡马庄村有1头6个月的母犊,2月23日患病,患牛吃草减少,拉稀粪,粪有粘液。体温39℃,心跳75次/分,当日10点于颈部肌注硫酸庆大霉素10万单位(10ml装,批号[83]豫兽药字110号,制期850019)。注前未有任何异常表现,当推进4ml时,犊牛突然倒地,全身打颤,心跳142次/分,体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