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要求从曾经的高标降为当下的底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标的道德要求造成教育对象产生了对比失误,而底线的道德教育要求则造成教育对象产生了同化失误。要提高道德教育实效,依据态度差异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特征这一原理,教育者要合理控制与教育对象的道德态度差异,并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和"社会支持效应"。  相似文献   

2.
道德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其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道德能力对于个体直面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情况来看,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并切合个体现实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更具现实性的教育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的不足,培养起个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而德性的培养不仅是对道德规范的获得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能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增强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分辨力、是道德个体获得幸福、自由人生的保证,道德智慧是德性的核心要素,是德性的标尺。道德教育应扎根现实生活,通过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培养其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4.
认知失调普遍存在并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伴随认知失调而来的是人们必然要产生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的压力.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就认知失调的产生及其减少与消除的规律性的探索与研究,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益是道德得以发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道德行为得以养成的基点,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与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化趋势发展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实现道德和利益的整合,这是德育人性化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在德育实施中,应当注重更改原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6.
鲍贤杰 《理论导刊》2007,1(12):58-60
仅通过理性教育,仅在认知层面上向社会成员灌输道德判断标准,对提升整个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社会成员"道德不作为"——其症结是人们践履道德行为的动机缺欠——这一问意,当务之急,是要在继续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下大力气为社会成员提供践履道德的必要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7.
张朝霞 《学理论》2015,(3):248-25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8.
认知失调普遍存在并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伴随认知失调而来的是 ,人们必然要产生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的压力。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就认知失调的产生及其减少与消除的规律性的探索与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关注工作对象的认知失调问题 ,有效地消除人们的各种认知失调很有启发 ,能够引发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付安玲 《学理论》2012,(5):179-180
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温丽丽  王永明 《学理论》2010,(23):238-239
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道德教育只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及领域才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而学校德育要想提高实效性,必须把道德教育与现薯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高校德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实践的中心问题,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对个体与群体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作为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传统中国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并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现代人格,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水准,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京艳 《学理论》2015,(8):261-262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要借助于科学、法律等力量,更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一种道德要求,将生态道德培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道德培养体系,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新的突破口。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建议如下:提高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寓生态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浅论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个体道德发展观、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重点、必须坚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几个方面对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思想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他的思想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徐丹丹 《学理论》2011,(1):300-301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日趋前卫、开放;消费心理日趋理性、成熟;消费行为日趋网络化、务实化;在这些合理消费道德表现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不良的消费道德,如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品牌符号消费等。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可以帮助90后大学生认清自我,把握人生最具生命力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15.
沙靖宇 《学理论》2013,(9):68-6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任何道德伦理理论的建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关于人性的假设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的人性假设,人性利己的假设扎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具有深刻的生物遗传基础和资源约束基础,更接近人性的现实。人性虽不是完全不可塑,但人性利己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以人性利己假设为前提建构的道德伦理理论对人性的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逻辑一致性更强,因而解释力也更强。以此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秩序会更可靠,会更有效地守护道德底线和抑制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首先回顾了以会话含义和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语用学理论对低调陈述成因及推理机制做出的阐释,鉴于它们都无法对低调陈述在言语行为中的动态演变过程作出说明,作者采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心理相结合的宏观语用角度对低调陈述进行剖析,对其作为语用策略在交际中的选择、商讨、顺应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甄月桥  钟承志 《学理论》2011,(25):65-67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知上,一方面表现出对融入城市的期盼;另一方面,出现自我对身份认知迷茫、困惑,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认知失调及行为的选择性差异。其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也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个体对身份认知的不同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姜燕 《各界》2009,18(10)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运作.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结合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翻译译本,认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是一个认知同化或顺应的过滤过程.即认知图式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滤译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