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建跃 《求索》2011,(4):121-122,193
本文以为,"公"的原始意象与氏族或者部落联盟的祭祀活动相关;"私"为"耒耜"之"耜"字的引申,与劳动工具的个人所有相关。"公"起源于宗教观念,"私"起源于世俗生活,它们是决定"公""私"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同地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曾恺 《前沿》2012,(10):119-121
"之"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是马建忠论述的重点,也是《马氏文通》最精彩的内容之一,引发了后代学者热烈的讨论,相比之下,关于"之所以"结构的讨论要少很多。"之所以"从一个跨层结构变成今天常用的连词经历了词汇化过程,它的语法性质较古代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首次使用在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特指1980年以后出生、具有农民身份的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中国农民工总量2.3亿中的六成以上。与改革开放后涌进城市打工谋业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层次、就业期待值、维权意识程度、消费水准均比其父辈们有显著提高。但承受就业困惑、面对不平等待遇的耐受程度却远远赶不上父辈们。因此,他们在踏着父辈们的足迹,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多种因素促发而成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相当地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特征入手,针对致罪因素,对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良策予以探讨,以求对构建我国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析"中国威胁"论朱必任,曾伯林199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政策被打破以后,继续和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又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威胁"的风潮,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  相似文献   

5.
关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学界讨论不多且欠深入。我们认为,《史记.天官书》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中的"三五"之说可知,"究天人之际"思想的实质就是究"天命",重在探究人类社会变化特别是"王权更迭"是如何受"天命"支配和控制的。司马迁推究"天命"最主要的手段是《天官书》所阐述的星占学,此外,还有历法、日者、龟策、封禅等。尽管司马迁有怀疑"天命"的个别论述,但就《史记》全书的基本思想来看,司马迁是相信"天命"的。  相似文献   

6.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7.
伍绍芳 《传承》2013,(5):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陈独秀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级,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理论就被称之为"二次革命论"。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吕绪勇  邓君韬 《前沿》2011,(5):110-112
对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传统理论的"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犯罪构成要件说"以及"综合说"均将"未得逞"视为"消极要件",其并未说明"未得逞"的真正意义。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刑法中的"未得逞"应兼具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形式意义上的"未得逞"既是普通用语,亦是规范用语;实质意义上的"未得逞"则指没有发生行为人所希望或放任的,并由行为性质所决定的客观侵害结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生前对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只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化,现今流行的解释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经过苏联的哲学家到斯大林的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家分别从对"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的把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二元对立的"实践哲学"的角度,开拓了诠释马克思世界观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赵有田  刘静 《长白学刊》2013,(3):143-147
"双百"方针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党对"双百"方针的初步阐释,还不成熟,带有理想化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阐释,既赋予了"双百"方针新的内涵,又对贯彻"双百"方针提出了新要求。党对"双百"方针的阐释,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双百"方针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放"不"鸣"不行,放任"放"、"鸣"也不行。要根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1.
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颖玲 《求索》2010,(4):174-176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看看"的古今意义演变,认为该个案的探究对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乃至其语法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五好 《求索》2010,(10):145-147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明人伦"的基本"伦序人理"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反复解释和演绎为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表明了其具有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和可被解释的合理性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明人伦"所蕴涵的基本道德原理,它由三个基本因子构成:伦序人理、人德规范、人文力;其中包含着三对价值结构,即"伦"-"理"、"道"-"德"、"德"-"得",并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这对于中国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警察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自身发展尚不够全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战技能的传授,总是偏颇一方,这既不符合警察院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双轨制"发展模式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公安教育培养高级警务人才的最终目的。因而,在警察院校,通过改革对教师的选聘以及将现有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赖格 《前沿》2013,(8):98-99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很多企业为谋求生存,开始打破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减少正式员工的雇用,同时逐步增加零工等低成本的非正式员工,由此"飞特族"大量涌现。然而由于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收入的等级落差,曾经号称"拥有1亿中产阶级"的日本平等社会逐渐消失,直接导致国内需求不足,进而使得经济复苏受阻。对此,本文聚焦于"经济停滞→‘飞特族’涌现→经济复苏受阻"这一怪圈,旨在结合日本"失去的20年"这一特定时代背景来分析以"飞特族"为代表的非正式员工人数大量增加的原因,介绍其现状、带来的问题以及日本政府的最新对策。  相似文献   

15.
1948年,笔者曾撰文谈过"民主"与"民本"的话题,今天觉得有必要再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朱珏华 《前沿》2010,(20):32-33,74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可以做多种划分,逻辑学上按照概念外延的分子数目来分,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是两个具有外延矛盾关系的概念,用这个分类标准可以把任何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种,这本是无可异议的,但是,当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对"单独概念"本身进行归类时,发现,"单独概念"本身是一个"普遍概念",于是出现一个悖论,即"单独概念既是普遍概念又不是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7.
刘雪梅 《求索》2010,(12):160-161,205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条件的判断,是以行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为基础,以"行为人所属的类型人"的认识为参考,判断行为人对客观事实认识的结果,从而得出行为人是否具有自动性的结论:"能达目的而不欲"时具有自动性;"欲达目的而不能"时不具有自动性。  相似文献   

18.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19.
智红霞 《求索》2011,(8):225-226,220
新兴词语模"开V"中的模槽"V"具有单音节、表动作义、有起始点、有续段性等典型性特征。这些典型性特征不仅可以对已有的"开V"类词语加以解释,而且能对潜在的"开V"类词语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