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天人感应观念是唐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本文拟从瑞应、封禅两个方面,对天人感应观念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方非理性主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代表的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现代派,反以往的人伦传统和文化传统,反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人物越来越内向化和脆弱化。第二个时期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态度为特征,嘲谑传统经典。消解深度摸式,语言成为自身指涉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唐代监察制度为此后中国历代监察制度奠定了基础,唐代监察制度所呈现的一些特征对我国当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运行具有指引作用,是值得援引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在其产生之初的唐朝,就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与影响:一、相对于以往各朝的选官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进步;二、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三、推动了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统治、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监察体制.唐朝建立的一系列监察制度以其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的完备而著称,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监督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宰相杨炎制定的,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布,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 了八百年之久。在中国的田赋史上,唐代的两税法既是匡时济世的重大改革,又是中唐以后中国赋税制度的中 枢,它对中国的财政制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核心内容,对我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封建社会的唐代,它有继承传统的一面,更应看到它扬弃传统的一面。研究唐代孝道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而且对于今天建构和谐文化也是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以突出所谓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例,论证潜隐在这些表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动因.文章认为,这些与当地整体文化景观完全不同的建筑表现的出现,反映了当地政府寻求地方发展的意志,但也使人感受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这种紧张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即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唐政府给予佛教以法律上的支持,使佛教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道僧格》是唐代的专门佛教法典,《唐律疏议》则有适用于佛教徒及相关人员的专门规定。佛教的“十恶”、“五逆”理念被吸收进入世俗法律体系并予以严厉打击。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禁止杀生即“断屠钓”思想为唐代法律规范所采纳。  相似文献   

10.
唐代寡母信佛者数量众多,有些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长期孤寂而劳顿的生活和佛教教义对人生的理解使得信奉佛教成为寡母的普遍取向。从大量的唐代墓志材料来看,由于母亲在家庭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又与子女相处时间比较长,子女的佛教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寡母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代法制是中华法制文明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唐律中关于司法效率的规定已相当完备。唐律明确规定了官吏判案的期限和超期判案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同时为了保障有关判案期限的法律规定得到落实又建立了勾检制度。这一系列规定严密、有效 ,对于我国目前进行司法改革、提高司法效率仍有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初唐时期统治者对天降祥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政治依赖,受其影响不但产生了大量润色鸿业、歌颂祥瑞的表奏赋颂,而且渐渐形成了初唐诗歌"观照自然"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确立雅颂文学写作的基本感发方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以及咏物的过程中,也着重强化融和绚丽的嘉祥气氛,甚至表现民间生活的风物之美,佛寺道观的福地圣域都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成果形态不同,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亦不同.北京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其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线索和规律.边荒色彩成为前建都期北京文学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唐初五十年类书的编纂和诗的创作,对唐初文学被学术同化具有深刻影响。首先,唐初类书不过是词藻堆砌,将词藻当做学术进行研究,其直接的影响是造成文学在研究领域被学术同化。其次,唐初的诗是"类书式"的诗,从而造成了文学在创作领域被学术同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自首是唐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其成立条件可以从适用范围、前提、主体、自首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自首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免罪和减刑。自首制度比较显著的特点是重思想轻行为。自首后是否能够回复到犯罪前的状况是确立自首制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理解唐律中自首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著名学者看来,唐律“化外人相犯”条规定的“化外人”无疑指的是“外国人”;但是也有学者从文化标准的角度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化外人”指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笔者通过对唐律“化外人相犯”条的规定及该条的“疏议”进行分析,结合史实,认为唐律制定本条的立法者尽管以文化的观念来界定化外人,但可能导致了具体案件法律操作的困难,因此不得不通过“疏议”进行解释,但是“疏议”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文化的标准。因此,本文认为,以现代人的思维看,《唐律疏议》所言的“化外人”实际上包括了“外国人”和“少数民族”。而今天学者们之所以产生如此歧异的观点,背后的原因恰恰是我们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陷入一种“时代错误”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改高宗武后时期重视祥瑞的政治风气而对现实的自然灾害极为关心,尤其对频繁发生于京洛山东一带的水旱灾害更为焦虑。受到这种恤灾观念的影响,以裴耀卿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和以高适、杜甫为代表的诗人,结合自己在这一地域中具体的为官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忧虑灾害、关照民生的意识。与此相应,求雨施惠的政治行为又与“喜雨”的意识相结合,给诗文中的农田风光带来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0.
唐武德时期律令制定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武德律令是中国古代重要法律之一,作为唐代第一部成文法律,其修订是一个动态过程,诸多参与者的不同职官身份体现了法律的礼法合一的性质,且影响较为深远,武德律令是贞观时期新律令颁布前的主要法制规定,为唐代的制度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