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與沦,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纵观东欧、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江山变色党改姓的蜕变过程,不难发现,这些国家性质的演变,首先是从党的性质演变开始,而党的性质的演变,又都是先从党的思想上开始.敌对势力也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发起进攻,先"心"夺人,在思想上打开共产党人身上的"缺口".西方一位政界要人在其著作《1999  相似文献   

2.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事关政权的巩固毛泽东曾强调 :“凡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 ,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革命的阶级是这样 ,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今中外都如此。任何一个社会 ,一个政权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维护 ,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突出地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所以历史上革命或反动的阶级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 ,都把它作为争得或保持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的统治权的有力武器。从一定意义上看 ,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人心向背的导向。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求是》1999,(16)
李洪志口口声声说,他“对政治不感兴趣”,“‘法轮功’不参与政治,不干预社会”。也有人天真地认为,“法轮大法”不过是一种练功的说教,至多有些迷信色彩,与政治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李洪志不仅对政治感兴趣,而且具有政治野心;“法轮功”组织不仅参与政治,干预社会,而且挑起事端,争夺群众,带有强烈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倾向。争夺思想阵地思想阵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性、政治性很强的领域。毛泽东同志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类历史上,专政是阶级社会的特定产物。什么是阶级?说白了就是以经济地位为核心的社会地位划分出的一伙一伙的人。在当下的中国,有人愿意承认阶级的存在,有人则不愿意。不管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是出于自己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考虑。比如搞"宪政改革"的那些人,他们是不愿意承认阶级的存在的,而只是讲什么"公民社会"、"公共知识分子"之类,因为承认了阶级,就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样三问五  相似文献   

5.
陶铸关于宣传工作的论述摭谈王亚春任何一个政党,在参与历史活动的进程中,为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标,总要先做一番舆论方面的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宣传工作既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主持宣传部门工作的“我们党的一...  相似文献   

6.
张心阳 《唯实》2012,(6):95-95
在中国,如果某地发生一个所谓的敏感事件,往往是本地人不知道,外地人先知道,外国人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并非老百姓闭目塞听,主要是没有获得应有的知情权。现在,每当敏感事件发生,某些权力者总要千方百计地捂着盖着,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气,每当一个新思想出现时,总要先反对它一阵子,然后又一阵风地鼓吹它,并名之日"××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李洪志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人物,凭着什么能够迷惑党内外那么多人,形成遍布全国各省、市、县洋洋200余万“法轮大军”?他靠的就是大造舆论。一是靠舆论造神。他编造自己的出身历史,使自己在信徒的心目中神秘化、神圣化。他煞有介事地说,“现在社会在整体往下滑”,“再滑下去就面临着毁灭,彻底的毁灭”!只有神能拯救人类,拯救信徒,脱离苦海上天堂。神在哪里?神就是他李洪志。他说他的功力比佛祖释迦牟尼大几十倍、几万倍,是“度人”的“大觉者”。李洪志大造舆论,把自己造成一个新的“神”,活的“神”,全知全能的”神”,  相似文献   

9.
苏伟 《学习论坛》2012,(7):66-71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我国社会现实,都使"阶级"问题无法回避。但继续使用"阶级"范畴,又会遭遇"二律背反"。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进行继承、创新,辩证地掌握阶级划分标准。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阶级运动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特殊的历史条件影响的。阶级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是由根本利益关系的对立与否决定的。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第四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是阶级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迁呈现如下的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阶级结构"简单化了";工业革命后期,阶级结构"模糊化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阶级结构明晰化了;新科技革命至今,阶级结构复杂化了。阶级结构变迁的路线图是简单化——模糊化——明晰化——复杂化,而阶级结构的变迁符合事物否定之否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其发生变迁的动因:一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二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三是不断地改革。  相似文献   

11.
孙亮 《探索》2012,(4):156-161
重新阐释"阶级"概念,是西方学者辩护与诋毁马克思共有的核心议题。王海明对此概念的理解认为,"阶级划分的根据或标准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垄断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因此,将阶级定义为人们因经济地位或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并进一步将这种"二元论"糅合为"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划分",这一概念的转换在深层次上将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特质被抹杀,遗忘了阶级概念的理论硬核,即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从而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主义政治模式"这一方法论的误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起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及西方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阶级"问题始终都是关系到革命力量的重大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显得相当肤浅和模糊。中共的"阶级"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成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统一体的含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从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共早期"阶级"观念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共早期理论中"阶级"一词的含义,也可以由这个概念的使用推知其后中共阶级理论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8,(12)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行"来说吧。我小时候,出趟门儿可真不容易。我老家在界首,每逢过年父母亲总要带哥哥和我回老家一趟。那时没有高速公路,火车也未开通,早晨6:00从合肥出发赶早班长途汽车先去阜阳,马路  相似文献   

14.
梁衡 《当代贵州》2013,(7):65-65
每年一次的"两会"将要召开。今年"两会"与往届不同,正赶上换届,又是在十八大之后中央公布《八条规定》、抓改进作风之际。如何改进会风,上下关注。发言时请不要表扬领导往年开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发言时总要借机表扬一下领导,且这种表扬,已成定式。如果是最基层的人发言,就不忘把上面的各级领导都一一表扬到。说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6.
燕凌 《前线》1982,(12)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习惯于这样说。人们用"小河"比喻个人利益,用"大河"比喻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那时,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的名义下,曾把关心个人利益、调动个体积极性通通批判为"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阶级。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申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份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了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阶级”这样的社会集团,只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再说道德     
“说道德”一文发表后,好几位热心的朋友写信来,提出了一些意见。这是非常值得欢迎的。在说道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由此看来,道德是阶级的道德,道德是随着阶级统治的改变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一)是否存在新剥削阶级分子?一种意见认为,只有一个阶级形成以后,才会有阶级的分子。现在没有新的剥削阶级,所以,只能叫新剥削分子,不能叫新剥削阶级分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阶级消灭不大可能。我们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是防止新剥削阶级的出现,而不是说不可能出现新剥削阶级。一切阶级产生之前都是先产生分子的,是先有削剥分子,再有剥削阶级。因此,现在的新剥削分子,可以叫新剥削阶级分子。  相似文献   

20.
张兴茂 《探索》2007,1(4):117-1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但是,这个"斗争"并不是只有直接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有可能采取和平的、合法的形式;同时,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阶级双方的和平共处乃至于互利合作也都是能够实现的.阶级合作的机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合作提供可能性;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并为阶级双方所接受,是阶级合作的必要条件.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以及物质利益去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在实践上则会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