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劳动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体,因而促进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长期以为,我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实现初次分配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2.
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就是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这个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比较了各收入主体在宏观收入分配中收入比重的变化规律,指出我国"强资本而弱劳动"的初次分配格局明显.文章还分析了劳动报酬偏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劳动者、企业、政府三大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它们在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方面的作用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建立健全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改善人民生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高劳动报酬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厘清资本与劳动、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是消除误解的关键,进而分析劳动报酬低落是因为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之后探讨技术进步、竞争和产业发展对劳动报酬的影响。营造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以及培育大量中产阶级提高劳动报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天义 《前线》2010,(10):21-22
<正>收入分配改革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收入分配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居民收入的分配,在居民收入中又包括居民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两个部分。目前人们关  相似文献   

6.
初次分配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从而直接决定一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且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刺激消费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企业、劳动者自身和工会应当分别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代表劳动者维权的责任,采取共同协作的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造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格局。  相似文献   

7.
健全三方协调机制: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学习月刊》2010,(8):42-43
一、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劳动者、企业和政府是参与初次分配的三类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解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按收入法核算的GDP可细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种要素收入。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所得、生产税净额是政府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是企业所得.  相似文献   

8.
王天义 《学习月刊》2010,(23):13-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就必须深化改革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笔者认为.提高劳动报酬恰恰是我国收入初次分配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出现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初次分配造成的。要提高居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劳动报酬。因为通过再分配机制和手段来提高居民收入的效用不大,它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对是很小的。要提高居民收入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从分配起点、分配原则和分配结果三方面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根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没有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表现在劳动报酬低、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权重小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王苏民 《学习论坛》2004,20(3):19-21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深化认识中应自觉做到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深化应在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来看,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劳动价值和价格理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其内在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外在的数量有限性与稀缺性决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一是体现在直接劳动耗费;二是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重置劳动耗费。正是经过人类劳动——对资源的培植、修复、保护、再生等在资源及其产品中凝结了价值,在这个价值决定的价格基础上,加入由资源所有权垄断而决定的那部分价格,构成了资源价格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理论基础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景源 《新视野》2002,3(6):64-65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的确有一个研究重点转移的问题。在他的晚年,他中断了《资本论》的写作,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却孜孜不倦地研究历史,写下了两大本历史学笔记,一本是《人类学笔记》,一本是《历史学笔记》。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格外关注。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晚年热。他们通过否定《资本论》,割断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联系,孤立地研究和夸大《人类学笔记》中“人类学”的内容,认为马克思晚年是向人道主义的“复归”。这样就根本否定了第一个伟大发现的科学意义。我国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晚年学术…  相似文献   

14.
王继元 《学习论坛》2007,23(6):22-26
“党内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和命题。其理论价值和功能意义在于拓宽了和谐思想研究的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推进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互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证;赋予党的建设新的理念和时代内涵,有利于促进党的建设。构建党内和谐,一要正确理解党内和谐的主旨与要义;二要推进党内和谐理念、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党内和谐氛围;三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从组织制度层面构建党内和谐;四要从现实出发,努力消除党内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以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战略的要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反全球化运动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以来,反全球化运动的示威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世人对反全球化的讨论和评价也没有间断过,同时,反全球化的“精神领袖”们也在理论上对全球化理论进行质疑、批判、驳斥,这为反全球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探讨了反全球化运动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反对新自由主义、反边缘化理论、贸易保护主义、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民族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反全球化理论基础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晶 《理论学刊》2002,(4):28-31
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另一种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全球化运动也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反全球化具有客观必然性。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支撑反全球化运动发展的几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带来了机遇,也为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了可选渠道与路径,节约了参与成本,更为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不过,互联网在促进民主政治实现的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技术不是推进民主政治实现的决定力量,主宰技术的人才是民主政治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文化只有在具有了自我创新性、历史延续性和对外交流性的时候,才可能有效形成竞争力。因此,发展文化的以上特征就成了当今时代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主题,也是促进我国文化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党内和谐的理论形态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晓清 《学习论坛》2006,22(12):18-20
党内和谐是综合反映党内状态的政治范畴,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本质特征,对于实现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推动社会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党内和谐是涉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与党内生活紧密联系,渗透于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必须从党的建设上整体推进。当前特别要把化解党内利益矛盾作为关注点,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重点解决党内利益关系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