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著述已有很多,这些研究或从宏观上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规律,或从微观上研究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对台政策。涉及对台政策的期刊也已不少。但已有研究因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研究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新思路的还较缺乏。因此,进一步探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重要突破,对实践工作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近年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新的发展动向。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与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会继续干涉台湾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将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的台海战略重心仍将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研究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影响极为重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布什上台后对台政策的种种变化、美国对台政治势力的态度以及美国对台湾选民投票取向的影响,对于认识、梳理和研究中关关系,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关系30年的第一块奠基石,响亮地发出了“和平统一”的先声,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不容低估。本文借此历史契机,对30年来党的对台政策作出简述式梳理,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对台政策演进的“四新”(新观点、新提法、新表述、新论断)为纬,而刻意略去繁复的内容罗列,重点放在对台政策的创新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大陆对台政策制定、推行和调整过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和基本要求以及根本方法来分析,力求使读者对大陆的对台政策的演化过程有一个相对新颖的了解和把握,并使之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指导意义有相对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和平解决”是美国进攻性政策渐次破产后的衍生物,自1979年中关建交以来,是否符合这一政策即成为美国是否介入台海以及是否继续对台军售的先决条件和唯一借口。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华盛顿既最大程度上约束了大陆在两岸事务上的自主性,又主动限制岛内的“台独”倾向,“双管”的目的意在维持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权力与利益。  相似文献   

7.
李洪波 《外交评论》2013,(6):133-146
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中,台湾的战略地位实际上得到了提升,因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强化美台关系的政策,其主要框架是: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关系;加强美台“准官方”交往的力度;谨慎对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防止自己被边缘化;着力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能见度”;重启美台TIFA协商,加强美台经贸关系建设;继续支持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政策的特点是:以军事安全关系为核心,实现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多种功能;以关注岛内民众的各种需求为切入点,与大陆争夺岛内“民意”;以台湾的“民主范式”为样板,推动美式价值观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以对台军售和TIFA建设为抓手,从美台关系中攫取“超额利润”。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将使东亚地区内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使中美两国本已脆弱的战略互信关系受到进一步挑战,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并且使美国干预岛内政治进程更为便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美国的对台政策,并分析了其特点及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对美国对台政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自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介入台湾问题以来,台湾问题就成为中美两国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比"911事件"发生前后的美国对台政策来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原因,以说明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逻辑,让国人对美国的政策保持警惕,更好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相似文献   

10.
一、2001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分析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从2000年5月20日执政以来,针对主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制定和推行大陆政策上表现为“台独”之心不死,“百变阿扁”之性尽显,利用其执政地位和手中的资源,以更为隐蔽、欺骗的手法,进一步强化所谓“实质独立”和“台独”软件的建设,游走于“台独”的边缘,“拖中求独”。进入2001年,特别是美国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美国奉行亲台政策,加强对台军售和支持,台当局呼应美国台海政策转向,大陆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表现出严重倒退的趋势。(一)两岸关系走向保…  相似文献   

11.
涉台公证具有政策性强、业务复杂、性质特殊等特点。实践中如何坚持涉台民事公证证据的真实、合法、有效的原则,运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应以直接证据为主、间接证据为辅。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就完善涉台民事公证程序提出了建议。实践证明,掌握好党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公证的申请与受理、审查阶段,多方位地考量受理的公证事项,作好证据的甄别、分析、判断工作,有时对一些复杂的公证事项能起到很好的化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东  谢从戎 《工会论坛》2008,14(2):75-76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福州地区对台经济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日益减少。要改变这一局面,持续吸引台资,尤其是台资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榕落户,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十分重要。本文就福州市应如何对台企高新技术企业采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以及现行税收政策的缺失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土地税立法及对大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 财富之母 ,“是一切 生产和 一切存在 的源泉。”在人地关 系日趋 紧张的 今天, 各国 普遍 重视对土地 的管理 和使用, 通过施行 各种土地 政策以 求人地关 系达最 佳配置状 态。基于 税收 的职 能因 素,对土地课 税无疑 成为各国 推行其 土地政策 的重大举 措。 我国 台湾 地 区土 地政 策 的推 行取 得 巨大 成 功,重要原因 便在于其 土地税法 的科学 性、合理 性。大陆 、台 湾实 行的 是 不同 性质 的 土地 制度 ,但 这不 防 碍我们对台 湾的土 地税立法 进行研 究,以便借 鉴台湾 的经验,完 善大陆 的土地税 立法  相似文献   

14.
厦门自贸区作为探索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既具有一定的政策实施基础,也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但是,对台先行先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政策,这也使得厦门自贸区面临一系列政策创新的挑战与困难,要推动厦门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升级,必须从政策推动与政策创新两个维度入手,解决厦门在对台先行先试中面临的制度障碍,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在先行先试中的政策自主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台湾政局变迁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3月18日政局变动后,美国对台政策在一定幅度内进行了调整。当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维持对台基本政策方针;“一国两制”原则在美国国内日益引起争议;美国将增加对台军售和加强对台的安全保护;对中国大陆“动武”定义进行宽泛解释;将两岸关系和其他问题挂钩;敦促两岸恢复对话,以拖化压待变;利用“第二轨道”加强影响两岸关系。美国此举既试图稳定两岸关系以避免直接对抗,也试图扶植和利用陈水扁,延迟中国的统一进程,继续“以台制华”,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台政策,依次经历了对台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制定"‘一国两制’方针"及"和平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向努力。本文结合各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和台湾岛内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应的对台政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厦门和福州地处海西核心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在厦门湾和闽江口创建对台合作新区是两岸全面合作交流战略的启动阶段,是促进海西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对策。通过赋予对台合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政策,将有效推进海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两岸融合发展是中共中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对台政策思想。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岸融合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融合发展"成为中央对台政策重要新思维与新成果基础上,以晋江金井镇为例,探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与作用的思路与举措。金井镇利用对台前沿阵地优势,拓展"党建统领、晋台融合、跨越赶超"的党建内涵,探索出包括经济贸易合作、基层治理融合、宗教信仰交流、青年人才孵化、乡愁文化体验在内的"五位一体"晋台融合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两岸关系处于两个政权对立状态。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逐步改变为和平统一。90年代以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分裂,遏制台独,就开始成为中国大陆两岸政策中的核心内容。近一年来,在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大环境的影响下,两岸关系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新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积极、稳妥、务实的对台政策,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共对台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收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新思路的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所做的重要突破,希望以此对实践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