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国家经济主权逐渐被削弱。从经济全球化中谋取了巨大利益的发达国家乘机侵犯原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以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本文探讨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与之相抗衡,以保护中国的经济利益,维护中国的经济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2.
沐洋 《公民导刊》2004,(11):29-31
因为欠学校150元钱,他的准考证被学校扣发,眼睁睁看着同学们在试卷上奋笔疾书,自己却无缘高考。12年寒窗苦读,升学的愿望在一瞬间化为泡影。无辜少年拿起法律武器向学校讨还公道。近日,重庆市对首例高考误考案作出宣判。  相似文献   

3.
对DVD专利纠纷案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电子音响协会和6C联盟就DVD专利纠纷的谈判过程及结果进行法律分析,笔者认为中方在谈判中被动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拿起竞争法的武器与6C对抗,提出应用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加以一定限制,在进一步考察了外国和台湾地区相关立法以及相关的国际条约后,指出台湾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为国家安全机关、公民和组织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为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国家安全机关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安全法》的威力,保证了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改善国家安全工作的外部环境,建立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的工作就尤为重要。2001年,全国各级国家安全机关以《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八周年为契机,加大了《国家安全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的国家安全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你的切身利益遭到侵害时,你是拿起法律武器还是忍气吞声?许多人肯定会说,如今是法制社会了,谁都不希望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笔者在走进打工者这一群体时,通过调查,却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许多人表示,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对于一般的侵害,最好是能忍则忍,并不希望寻求法律的保护!因此,我们不得不发问:  相似文献   

6.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支持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祖国的安全,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浙江人大》2012,(Z1):87
1月初,网民"麦田"质疑韩寒有人代笔,随后又向韩寒致歉。之后,"打假名人"方舟子主动加入"混战",继续质疑韩寒的众多作品并非本人所写。"韩方之争"一时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1月29日,韩寒方面表示将正式起诉方舟子侵害名誉权。网民"石城客":在不短的历史长河里,止争息讼是不少国人的处世哲学,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但现在是法治时代,拿起法律武器并不  相似文献   

8.
村里办起普法学校陈斌是三门县珠岙镇西陈村人,曾在宁波市公安局工作,后赴安徽省安庆市担任安庆法院副院长、司法局局长等职,一直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5年前,陈斌退休了,和老伴一起回到老家西陈村。回家后,陈斌发现,尽管农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村民的法律意识仍相对薄弱。有时候村民发生矛盾,习惯拳脚见高低,没人想到拿起法律武器。他萌发了在村里办一所普法学校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 长久以来,残疾人维权工作始终是残疾人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如果残疾人自己能够知法、懂法、拿起法律武器,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在普通残疾人中普及法律知识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工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其自身的话语权受到其教育水平的影响,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其在处理问题时要么妥协退让,要么铤而走险,以极端的方式来进行维权;传统社会文化中对无讼倍加推崇,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设计上,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农民工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也影响着农民工维权的效果;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维权,和谐维权是农民工维权的正确出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影响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农民工对党与政府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下发后,在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浙江省平湖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仍有人顶风兴建高尔夫球场。被占用耕地的村民拿起法律武器,状告了省政府。  相似文献   

12.
枪声的思索     
历览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那些处在社会底层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在没有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他们的抗争往往以触犯刑律为代价,令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3.
受传统观念制约、法律知识匮乏、审判工作薄弱、诉讼立法滞后和诉讼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农民往往在遇到维权问题时选择忍让。为此,要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司法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和制度,降低诉讼成本,让农民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一个原本在丈夫面前言听计从的怯懦女子,在遭遇丈夫长达三年之久的疯狂折磨后,终于从愚昧的昏睡中觉醒过来,毅然拿起法律的武器,将灭绝人性的丈夫告进了监狱大门。她在挽救自己的同时,也挽救了一个禽兽不如的男人和濒临破灭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离婚后,爸爸深夜“造访”儿子,爷爷奶奶频频“光顾”孙子,妈妈对此非常不满。“狠心”拿起法律武器,力图阻止他们的行为,法院能支持她吗?  相似文献   

16.
《时代潮》2001,(21)
忻州是中国北部一座普通的小城市,2000年,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艾滋病泄密案件。余梅珍不是艾滋病人,仅仅由于医院的误诊而成了"艾滋病病人"。当地人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余梅珍的处境可想而知。为洗清名誉,余梅珍拿起了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观念制约、法律知识匮乏、审判工作薄弱、诉讼立法滞后和诉讼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农民往往在遇到维权问题时选择忍让。为此,要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司法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和制度,降低诉讼成本,让农民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23年4月26日修订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修订的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安全领域的首部专门立法,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9.
方传新 《公安教育》2014,(11):35-37
正公安部于2014年3月14日印发了《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依法使用武器警械专项训练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专项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基层一线民警武器警械使用的法律素养和实战技能"。为了便于基层民警熟知使用武器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准确把握使用武器的情形条件,切实增强民警使用武器的法律素养,本文就如何准确理解现行有关警察使用武器的相关法律规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一、警察使用武器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威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对其进行打击。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了反恐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