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安全问题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近5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背景、文化安全理论及现实应对等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学者们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当前,学术界在现实逻辑、多重挑战、多维路径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包括内容、载体、方式、路径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内容上多局限于方向原则的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方案、举措有待深入挖掘;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待丰富;在研究视野上,学术界尚缺乏多维视角的分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待引介人学、时空社会学和社会结构论等分析框架以拓宽其研究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研究概况与进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的简要梳理,对学术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进行总结,进一步推进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深化研究,加深对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对于龙崇拜的性质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龙崇拜的灵物崇拜性质体现在龙崇拜的各种文化涵义之中。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提出“综合图腾说”,既无翔实可靠的材料,又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基本上是想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只能视为一种假说。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种假说是无法成立的。图腾说是十分荒谬的,危害甚大,必须彻底摈弃。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与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传统受历史、地域、民风等影响,对宗族观念、封建帮会习俗、地域环境等也有很强的渗透力。宗族文化、帮会文化、地域文化在自身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将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不良文化作为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对黑恶势力的形成起着深层的背景作用、中介作用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化学领域,有两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境况下,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两股文化潮流,必然会有交叉与重叠,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彼此依赖而又是可以融合共生的。  相似文献   

7.
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和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成为深深印烙在每个炎黄子孙心灵上的一种丰厚的民族文化。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不断推陈出新。在我们肩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更应该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龙马精神,充分挖掘中华龙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传统的龙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真正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成为与时俱进的时尚文化、华夏儿女心心相系的精神纽带、神州大地厚重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8.
婚俗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中西方在传统婚前习俗、婚礼服饰、婚礼仪式及婚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中西婚俗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差异,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  相似文献   

9.
广西田东县布努瑶传统服饰是布努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和文化符号,是布努瑶传统文化的结晶。田东布努瑶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族群的生计模式、审美追求和信仰习俗。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正在推动田东布努瑶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是苗民族的上层文化人,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巴代文化,属于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习俗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为主要文化特质.因仪式的主持者、苗族古文化主流的传承者被称为‘巴代',因而许多人也把苗族文化称为"巴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永胜县六德僳僳族彝族乡居住着5000人左右的他留人,在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确定为彝族。他留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明屁的“边屯文化”内涵。考察其历史文化渊源,他留人与明清以来的军民屯伍调卫关系密切,是典型的民族融合的后裔。  相似文献   

12.
色彩观念直接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色彩观念。民族崇尚什么颜色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直接相关。色彩文化心理源于民族的图腾崇拜和生产、生活习俗。色彩观念与传统文化心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特别是农民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习俗面临着巨大挑战。为加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需要提升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文化认知、激活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文化自觉,积极引导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文艺学与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显示出蓄势、转折、求变、创新的特点。在这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20世纪以来,1949年以来,以及1978年以来的文艺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中国文学理论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所可依托的理论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这一年里,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关于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成熟与新进展。普遍主义与本土理论传统之争,文化研究冲击与审美经验在文艺学中地位的进与退,西方的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后学”话语的引入与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状况的现实思考,等等,是近年来的学术亮点。  相似文献   

15.
伏羲文化就是远古时期的陇文化.远古时期的陇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之始祖文化--龙文化.龙文化的根源来自羲皇故里天水一带,而它的发展却遍及中华大地,五湖四海.从龙文化的源渊与传统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专用于妇女的习俗称谓是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的命名,集中显现了妇女的家庭身份,表明了历史上妇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性别身份:"闺女"——父系家族的"他者"、娘家的"一门亲戚";"媳妇"——丈夫的"家室"、外来的"自家人";"婆婆"——娶了儿媳的妇女、夫家的"代言人"。习俗性别称谓产生于稳定的传统农业时代,根植于封闭的父系家族社会,是以男性为本位的父权家族制度和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身份的构建,它消除了妇女独立的人格身份,使她们难以摆脱既定的性别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学讲求“无我”与“克己”的文化价值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限制了社会从所处的习俗与惯例阶段朝向法治阶段的演进,对我国历史制度的选择,以及法律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非正式约束的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程度,将最终决定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主要是对这些成果从传统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点。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作用及发展途径,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学术界与宣传文化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研究和把握其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基本与非基本、共性与个性、管理与治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事业与产业、网点与网络、建设与管理等若干关系,推进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时代价值、文化内容、发展原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结构、属性、特色和功能。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传播等领域的时代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