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的统计,仅1993年至2003年这10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就由1万起激增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人增至307万人左右。而最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仍有上扬趋势。①如何妥善、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这是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以往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侧重于学科的理论构建、宏  相似文献   

2.
姚毅奇 《人民政坛》2014,(10):38-38
<正>根据《2012-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是地方矛盾纠纷激化的突出表现,是民众维权与地方维稳交织的难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管控失当有关,与行政执法(司法)瑕疵、失职、渎职行为有关;与机关效能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有关;与特权思维、人治思维有关。有学者经过深入考察研究后认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可充分发挥领导者的能力智慧,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多管齐下,采用情、理、法结合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玉凯 《时事报告》2009,(11):34-36
1993年至2007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l万起增加到大约9万起。2008年至今,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其中不乏产生全国影响的恶性事件。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特点可以用“四个上升”来概括,即:数量在上升、严重性在上升、影响力在上升、维稳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概念之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5年我国政府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到200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年约73万增加到约307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区延伸,参与主体更加广泛、规模更大,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以及对抗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难免之痛,转型期引发的利益失衡是其根本原因,基层政府控制职能的弱化是其直接原因,应对处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其重要原因,而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但法制意识淡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农村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仍然属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开展心理攻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龙  任军 《公安研究》2009,(5):16-19,83
准确分析和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是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和保证。从众效应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动力之一;观众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责任扩散效应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升温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心理类型有以下几种:行为正义、合理主义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报复社会心理,隔岸观火心理,混水摸鱼心理,自我表现心理,从众心理,追求刺激,好奇心理。根据群体性事件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行为特点和作用,开展心理攻势时应该将他们分为三类对待,即:核心层次,附和层次,围观层次。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引发的,但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文章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析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动因,以期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权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有关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当前部分高校未能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导致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高校稳定,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高校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干预、处置和追究各阶段着眼,探讨构建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以期有效控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