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是当前推动"巨型FTA"最为积极的国家,这也是其自由贸易战略新动向的集中表现。日本推动"巨型FTA"具有谋求经济实利、推动国内转型、塑造大国形象等多重战略考量。日本自由贸易战略调整使亚太一体化的领导格局出现了新变数,加速了不同"巨型FTA"之间的博弈,也使围绕贸易自由化的地区主义与多边主义之争进入新阶段。日本新贸易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上的弱势地位、"竞争性自由化"挑战、美国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制约。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日本一直主动参与多边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曾一直受到压制和制约,日本因多边主义停滞不前,开始尝试区域主义,并与中国展开竞争,而这都与日本对美、中两国的认知和对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刻变化有关.2005年以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实现了两次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日本签订FTA所在区域范围的扩大、对象国的增加和政策倾向的变化三个方面,其背后有经济和战略原因,而战略原因大于经济动机.日本FTA战略的实质是日本由“东亚主导”转变为“美日共同主导”的无奈.日本试图借“跨地区主义多边化”的政策倾向进而实现政治抱负的野心恐难实现.  相似文献   

3.
邝梅 《东北亚论坛》2015,(1):21-29,127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东亚FTA一直滞后于欧美地区。近年来,东亚FTA非均衡、多层次的FTA格局进一步强化。中日韩FTA进展缓慢,RCEP与TPP交叉重叠,双边FTA层出不穷。影响东亚FTA格局的因素不仅是FTA的经济收益,地缘政治的新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后金融危机与后冷战时期"再全球化"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应加强东亚FTA战略与安全战略的协调,在促进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安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东亚FTA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中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作为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主要成员国中、日、韩三国,也纷纷开始了各自的RTA/FTA体系的尝试,以避免被排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但由于目标的不同,中、日、韩三国FTA战略也大相径庭。各国优先考虑的谈判对象和建立FTA的进度也各不相同,建立FTA所涵盖的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建立三国稳定的政治互信关系和固定的磋商机制、确立时间表、与日本协调FTA战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将加速中、日、韩FTA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5.
从东亚国家双边FTA伙伴选择的范围来看,伙伴国不属于本地区的的情况在大大增加。以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东盟为例,展现东亚各国区域FTA和跨区域FTA并行发展的现实。跨区域FTA政策动机包括经济动机、安全和外交动机和平衡动机,而每一种动机又有自己的具体内涵。跨区域FTA的发动已经内化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和进程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为最大化我国的综合利益,应尽早明确中国的跨区域FTA战略。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的东亚FTA战略——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就愈发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此,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东亚FTA战略。FTA战略的推行,可以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纵深地带,使充分利用区内的资源、市场成为可能,并且FTA战略的实施可以达到“以经促政”的效果,增强区域内的政治互信,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但有鉴于东亚地区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东亚FTA战略推行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7.
论日韩FTA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亚太地区掀起了双边FTA热潮。目前,日韩FTA协定已进入了双边谈判的关键阶段。日韩FTA不仅将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及亚太区域各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日韩两国与我国有极其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需要对之加以认真对待。因此,对日韩FTA协定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战略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通过加入TPP从实质上确立了"重返亚洲"的全球战略调整,在更大程度上加快了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干涉。美国主导下的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中国的整体和局部FTA战略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中国必须正确认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战略转变以及TPP扩张带来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对FTA战略做出合理的调整。中国的FTA战略重心仍应保留在东亚地区,提高国内企业对FTA的利用率,同时跟踪研究TPP的最新进展,为以后加入TPP谈判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成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东盟的FTA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自此,东盟建成了包括所有周边主要国家在内的FTA/EPA网络,巩固了其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话语权不断增强,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盟FTA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于东盟自身和中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由贸易区(FTA)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自由贸易的新趋势。作为一个贸易大国, 中国非常重视同合适的国家建立FTA。多边贸易体制困境、经济的互补与合作、资源战略以及非经 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对FTA的政策取向。目前来看, 中国正大力推进并参与了双边 FTA的进程。中国对FTA的政策对亚洲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并且将极大地推动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增杰 《东北亚论坛》2013,(2):90-98,130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进一步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采取多维灵活的FTA战略,积极稳妥渐进地开展自由贸易区工作,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贸易区合作网络,在地区双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印度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最明显的就是印度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新世纪以来,印度已经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自贸协定。综合来看,印度自由贸易区战略包括了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就发展前景来看,虽然有若干有利因素,但挑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自贸区与政治一体化——中日韩自贸区的战略设计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韩第四次首脑峰会使东北亚自贸区的建设提上了日程,但是敏感而复杂的政治安全形势对自贸区的发展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基于功能主义的现有地区合作框架并不能解决该地区深化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中日韩三国需要构建一种基于相互承认逻辑的新地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赵银亮 《东南亚》2009,(2):7-11
东盟-体化进程的加快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套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具有地区整合和地区离散的双重特征。东盟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等,又使得新地区主义具有制度转型的特征。东盟期望通过加强内部的文化认同和调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及其制度转型的范式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FTA战略选择:基于CGE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贸易区(FTA)作为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绝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与了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安排,全球贸易50%以上是在区域贸易协定下进行的。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占据了东亚整体经济规模的90%。然而,中、日、韩三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是步履艰难,三国之间至今为止没有建立任何自由贸易区。这种情况与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经济地位及相互间密切的经贸关系是不相符的。从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现实出发,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比较东北亚中、日、韩之间不同FTA合作模式对三国潜在的经济影响,重点包括不同模式的FTA对三国福利、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平衡、贸易条件及各产业产出的各种影响,GTAP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立中、日、韩三国FTA将会给中国带来最大福利收益。但是综合中国福利、贸易平衡、贸易条件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中国优先与韩国建立FTA将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Do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help or hinder mult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is question, though much debated, remains unanswered because (1) there has been scant attention to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TAs have either effect, and (2) extant hypotheses have not been rigorously tested. In this article I identif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TAs help and hinder broader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y do the former when members' intra– and extra–FTA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re similar and the latter when the opposite is true. I test these hypotheses using trade, output, and tariff data from the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The trade data indicate that members with similar intra– and extra–FTA comparative advantages liberalized trade more rapidly than those with dissimila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output and tariff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differences among members reflect hypothesiz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My research implies that scholars should abandon universalistic argument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arrangements and devote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focuses, first, on the under-explored issues of new regionalism: its subnational level and transnational regional cooperation as an initial stage of new regionalism. Second, it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ism between a country in regime transition (Russia in the 1990s) and stable democratic actors (in Europe). Third, it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uropean integration contributes to new regionalism outside Europe's geographic borders. The regions chosen for this analysis are the 89 constituent units of Russia. Such variables as historical legacies, regime transition as domestic context, and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all remain stable for the 89 units of analysis. Thus, the research design allows one to distinguish other potential variables that may be signific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ism. Given that Russia is located on both the European and Asian part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he research design also permits the testing of the hypothesis that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new regionalism are interconnected across Eurasia.  相似文献   

18.
Japan's active promotion of mega-FTAs is epitome of new developments in its FTA strategy, which is driven not only by concret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by promoting domestic transformation and demonstrating proactive diplomacy of a major power. With WTO negotiations and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both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Japan's strategic adjustment will have bring complicated imp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