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才子的文化幽思王东成做为一个学文学、讲写作的教书人,我特别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文化苦旅》。课堂上讲它,与朋友聊它,要学生写它。不过,我并不十分在青少所显彰的作者的“渊博的文学、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也不愿意把它仅...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曾根据文句的押韵与否而将文学作品列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凡合乎韵律的,一律目之为韵文;而不讲究音韵的,则统称为散文.相形之下,散文比之诗、词、曲,具有更为自由和广阔的驰骋天地.它既可以兼容并蓄,纵横捭阖;也可以细处着手,以小见大;既可以夹叙夹议,声情并茂;也可以直抒胸臆,坦陈心事.因而人生百态,无以不谈;融铸古今,包罗万象.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散文是最古老也最主要的两种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地互相吸收艺术营养,从而产生各式各样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作品。我国古典散文诗,就是诗歌和和散文联姻而产生的宁馨儿。它有散文不拘格律自由舒展之“形”,更有诗歌精炼含蓄情深意远之“神”。它是文的诗化,诗之变体,在本质上属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4.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到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这次读到这样的文字,不仅格外地心动,竟还生了一点联想,也算是为那位作者的说法做一点所谓的“注脚“吧。即便像我这样对历史不甚了了的人也知道,我们的古人,稍微有些知识的人家(我想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鲁迅是开一代文风的散文大师。作为文学家,他以其散文的卓越成就而雄视文坛,他的小说都带着浓郁的散文格调。作为思想家,他以各种样式的散文作其表达和论辩的手段,学者和文豪在他身上是密切结合着的。作为革命战士,杂文是他最锐利的斗争武器,他是新的文体——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构成鲁迅散文的多样而统一的艺术结构和完美而鲜明的审美特征。探讨鲁迅散文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内涵,认识其在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对鲁迅本人的研究,或是对文学史的研究,都是很必要的,本文试图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尹东升 《前沿》2005,(4):163-167
本文认为,俄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周作人萌发了“人的自觉”的意识,促使其“五四”时期极力鼓吹在“灵”与“肉”的统一上表现“人的文学”;但日本文化“爱好自然”、“崇尚简素”,却是周作人倡导、建构“人的文学”观的内在驱力与基本原则。崇尚日本的自然文化观,使“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蕴含着“真率”、“和谐”、“闲适”、“诙谐”的哲学意味,并不断地调整、整合,使“人的文学”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作为作家,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虽然他的创作涉及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化评论、散文诗等,但是他的文学主要成就是散文。他的散文,不但具有特殊的境界和气度,并且独具魅力。林清玄的散文,为何具有特殊的境界和气度...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与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长江以自己甘美的乳汁浸润着荆楚大地,孕育了无数英才俊杰,陶冶了众多文坛巨匠.而屈原和宋玉就是其中两位杰出代表。正如文学史家陆侃如所说:“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的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予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稳固的基础……古代若无屈、宋,则文学史决没有那样灿烂;而楚民族若无屈、宋,则楚文学也决占不到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10.
【事件】《文学自由淡》有文:如今一些散文往往离不开公款消费的背景,离不开与作者的身份相匹配的种种公款接待的规格规模、档次排场。如“去年暮春,我应邀去游江苏泰州。行前,朋友给泰州的周同志打电话说:X先生到泰州,一定让他吃到河豚,你们才算尽了地主之谊。”许多游记散文中,这类交待性语言往往充斥文本。一些作家的文字沉迷于迎来送往、前呼后拥、推杯换盏的场景描述。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思想巨子,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坛、政坛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也称得上一代英豪了。他“高唱自由平等学说,自号饮冰室主人题其学说曰:饮冰室自由书,颇为世人欢迎”,被时人颂为“舆论界的骄子”。美国著名汉学家赖文森把他称作“近代中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新东方》2012,(1):6-10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之一,他努力发掘儒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相通的思想内涵,将自由精神看作是一切民族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认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发了自由社会的人物。为了与现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相区别,笔者将徐复观的自由主义思想称之为“文化自由主义”,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他在将自由放在宽广的文化创造背景上加以讨论,使自由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从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共通性的正面价值。第二,这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我的觉醒”或日“自作主宰”,凸显个人意识之觉醒。第三,这种文化自由主义不是不关注政治自由,而是把政治自由看作是文化自由的特殊表现形态,并将政治自由放在德性自由与知性自由的基础之上,使政治自由获得坚实的人性基础与知性的基础。徐复观的文化自由主义有其理论上的优势,但这种自由主义未能区分政治自由中积极与消极自由的不同性质,对于政治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尊重与落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张敏  朱建华 《台声》2001,(9):20-21
立秋刚刚过去,我便踏上了淮北大地,放眼四野,庄稼碧绿茁壮,更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听同行的安徽元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阎龙林讲,此次采访的是他们公司董事长丁颍先生。“我认识一位台湾诗人丁颍,是他吗”“没错,我们董事长不但是诗人,还是台湾新闻界的名人!”立时,10年前际遇丁颍先生的情景历历浮现在我眼前。从文坛到商界 丁颍、原名丁载臣字逸轩,号长春。1928年出生;1948年底自大陆去台湾。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并寄情于诗歌、散文、小说创作。自1956年起,他先后出版过散文集《南窗小札…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哪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哪里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连战在北大,就从自由主义谈起。他谈蔡元培“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他谈台湾大学“争自由、为民主、保国家”的校风;他指涉杜威的实用主义,“以渐进、逐步的、改良的方式,来面对所有的社会的、国家的问题”;他提出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岔,又问,“我们要选择的到底是哪一条路?”他介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可是不忘记说,台湾的成就来自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丹青也真够讨厌的,如果不说是可恶的话。回国几年,不老老实实在画室里干他的“主业”,却“对文字与言论”“投注”了“极大热情”,“对美术——教育——音乐——建筑——摄影——文学——历史乃至社会诸方面问题”都要“阐发出……文字与言论”!以上引号中的语句,引自《文学自由谈》今年第四期上萧沉《由丹青到愤青》一文(下同,不一一注出)。“愤青”大概不是褒扬的词儿。但“愤青”倒不是彼岸龙应台女士写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才有的,“文革”中期或后期就大量涌现了,又不限于“青”,“老”与“中”全都有份。那时候像萧沉先生…  相似文献   

17.
汪毅夫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别人难以相比的重要成绩。一是近代台湾文学研究的开拓,可说填补了大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其成果已见于闺版《台湾文学吏·近代文学篇》和《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等书中。二是使研究由台湾文学向台湾文化扩展,其具体成果除了与吕良弼合著《台湾文化概观》外,还有新著《台湾社会与文化》。 俞元桂先生曾以“为学精细,长于考证”称赞他的这位得意门生;落实到这本新著,我则想用“显微”、“存真”等语来概括其著述的目标和特征。所谓“显微”,指的是毅夫常着笔于人们不甚注意的微小之处,加以细致的考辨、阐解,而其目的,乃是为了挖掘它们所涵纳的某种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凌之 《台声》2003,(9):40-43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我常说,婚姻是一对一的自由,一对一的民主。”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语言风趣而幽默,以“余氏方式”告诉笔者他对婚姻的理解。在他功成名就、享誉海内外文坛的同时,他还拥有成功的婚姻和家庭,这更令人羡慕。我有幸采访余光中先生与夫人范我存女士,探寻他们幸福生活的奥秘……一余光中说自己是“南京大萝卜”。除了抗战期间逃难的7年,他在南京读了小学和中学,还上了1年半的金陵大学。一直读到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才跟家人去了台湾。他家住过鼓楼、将军庙、龙昌巷,他记忆中的南京是很鲜活的,玄武湖、中山陵、雨…  相似文献   

19.
论新世纪散文的跨越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更换、发展的时期 ,作为文学重要门类的散文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 ,散文家必须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传统和外国散文里汲取有益的滋养 ,走出新时期散文的“雌性化”、“新潮化”、“趋古化”、“赝文化”的误区 ,坚持求新求变、求真求美的美学原则 ,拓宽题材 ,采用“大散文”的观念 ,增强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辨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  相似文献   

20.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