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到“知性知天”代表着孟子最基本的认知方法,也是中国传统认知方式的具体运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以意逆志”及其超越性指向固然得到了文史研究的基本认可,但“知人论世”却往往被人们通过所谓宏大叙事之“论世”方式,从而给“知人”以“派定”性的理解;至于“知性知天”,则始终被视为一种神秘主义倾向。实际上,作为传统的认知方式,“知人论世”、“知性知天”与“以意逆志”一样,全都脱胎于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都是由具体以指向抽象并通过个别来理解一般之普遍而又超越的认知指向。从根源上看,这种通过具体以认知抽象、通过个别以认知一般的指向,实际上也就代表着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而“通神明之德”与“类万物之情”方法的落实与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来理解孟子哲学的自我,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历史性角度而言,孟子证成了其自身之为自身,即自我不是作为普遍概念的例子而是切己之自身而存在;并且,孟子从自我“内在固有”之思出发,以能思能觉的主体之展开自身作为自我,是逐渐生成的精神性作为自我属己世界的主宰和本体根据,这都与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具有某种一致性;但是另一方面,孟子的自我又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心所同然”的普遍性承诺,他具有很强烈的“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这就容易走向文化或道德英雄主义,而有悖于平民化自由人格。因此,对于孟子哲学中的自我,需要经过创造性的阐释才能真正成为平民化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社会建立在一套充满中国传统智慧的农耕体系之上,这套农耕体系就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实载体,因而它是一个可持续的社会。这套农耕体系之所以可持续,核心就在于我们的祖先构建了一个能够变废为宝的经济体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关系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为了更好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吸取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4.
生态观是指人们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确立科学、理性的生态观来面对和解决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这种生态观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是将科学、理性的生态观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道家看来,“道”没有明确的形体,超乎世俗认知,非人类的“视”、“听”、“抟”、“言”等所能认识和把握,因而指出“道”不可道。然而,老庄并没有放弃对“道”的阐发,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来帮助世人理解“道”本身。即以道与万物之关系为言说的起点;以天道、地道、圣人之道为言说的参照;以似、若、几、或、近、比等为言说的语辞;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言说的方式;以得道者对战争、百姓、为政等方面的看法为言道的标尺;以道与德之关系为言道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1):39-40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剖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实践观两个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徐文涛 《理论学刊》2005,(11):17-20
思孟学派通过息息相通、不一不异的天人关系,以天人贯通为基础,建立了仁民而爱物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仁民爱物的思想成为有源之水,与人的生命亲切结合,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正是由于以天人贯通为基础,思孟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结论决定了仁民而爱物得不到制度实施的客观保证。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要能够真切感人,需要从传统文化特别是思孟学派生态伦理思想中寻找到与中国人文化生命结合的生长点,以之为本。对思孟学派生态伦理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反思创新,克服其理论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亟待人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道家思想中包含着众多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简单说来,其内容包括:“道生万物”的本原论关怀,“万物齐同”的人生境界论,“因物治物”的物种保护观,“少私寡欲、利而不害”的生活态度,以及“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这些生态伦理都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可资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0.
杨仪  曹洪刚 《当代贵州》2014,(36):60-61
2014年12月20日,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来贵阳孔学堂开讲"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期间,本刊记者针对中国人如何妙用农历与节气来保证农民"不失农时"、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从古人的生态观念里汲取营养摒弃糟粕等问题对其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是《明儒学案》中一个十分特别而复杂的学派,晚近学界对此不断有所澄清。本文从吴震重新拟定的“泰州学派”最重要的系谱出发,考察“二王”、“二溪”之间的一位重要王学学者周汝登的自我定位以及学派区隔。由此见出明代中后期王学思潮中泰州学派与浙中王学的关系,二者不论是在义理思想层面还是在流派传承层面,虽然经常存在一些细微的分别,并且一些差别表现似乎有所保持,但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有交涉,后期发展中已经难以区隔,他们共同推动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中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观的回溯与省思,总结提出张岱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发端到确立,再到系统论述的发展过程,最后到90年代重新确立哲学是有理的信念之学的曲折过程。提出了张岱年的哲学观符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客观辩证法,反映了世界哲学的客观事实。这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中、西、马综合创新精神的哲学观不仅为中、西(外)、马等哲学之沟通与比较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更意味着哲学创新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一业一会”是当代中国最具法团主义特征的制度结构之一,但现实中行业协会的发展与这一规定相去甚远。本文首先回顾了“一业一会”制度的历史形成以及现实蜕化历程,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全国性行业协会的“一业多会”情况,进而尝试提出一个“内部官僚有限竞争”模型作为理解全国性行业协会“一业多会”成因机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发端于西方绿色运动,它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并试图找出一条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主义关注的焦点,大力研究和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扶贫具有扶生态之贫与靠生态扶贫双重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生态保护与全面脱贫的全局高度,针对生态扶贫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重要抓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并从传统文化底蕴、内在方法论、实践途径三个方面形成了我国生态扶贫的内在特征。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反贫困理论,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也为全人类破解贫困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关于生态的思考完全是自觉的而非应激的。老子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老子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仕尧 《唯实》2008,4(6):36-38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价值和伦理精神。继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思想的这些价值和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