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目前在我国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教师、家长及社会已经普遍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现状初探刚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教育者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许多家长也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做事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1.超限逆反。是指当客观要…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学生进入高年级,从身理到心理都与小时候不同。高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就必须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一味的批评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起不了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高年级学生相处,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信服你,让学生能从思想上和老师一致。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人皆有之。例如《人民文学》杂志在平时阅览率平平,但由于发表了一篇污蔑少数民族的文章而受到批评,它的1987年第1、2期合刊本,就一下子变成了很难看到的“抢手货”。这是看文学作品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差额选举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指选举人对选举工作组织者的感觉背逆心理,也有因选举人自身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产生的心理失衡。逆反心理的发生,往往会使选举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1993年度的县、乡换届选举来看,有些党委提名的代表候选人落选了,而群众提名的候选人当选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存在和延续的。有些青年人之所以对思想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除了内在动机、态度、经验等原因外,还取决于外部刺激,诸如论题不感兴趣,教育者不可信赖,教育内容难于信服,教育形式不可取等等。如果这些情景得到改变,逆反现象或许会软化或消失。逆反现象也是暂时性的,因为它是反应性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我们把学生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那么,影响学生逆反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怒中有度。少年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情感丰富而脆弱,容易冲动。而时他们“犯规”“越轨”的行为,教师的“用怒”必须把握好分寸。过一分可能把学生推向对立面,而引起他们的仇视、记恨产生抗拒心理,使问题僵化;欠一分学生会觉得老师在下“毛毛雨”不当回事,同样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教师的“用怒”,必须冷静、理智,做到怒中有度、恰到好处。二、怒中有情。教师“用怒”不是简单、粗暴的情绪发泄,而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用怒”不应拉大师生间的距离,而应寻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产生的一种稳定的、有悖于管理者预先目的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在情感上看 ,表现为部分学生对管理工作反感 ,对管理者的心理疏远、对立和不信任。笔者认为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本举措 ,在于深化教育改革 ,冲破应试教育的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1.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学生是教育客体 ,教师是教育主体。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学生管理中…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多种因素,能否恰当地运用例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所在例证中,一定要坚持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在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觉得课堂上老师讲的典型人物、先进事例和道理好是好,就是离我们太远了,并且过于理想化,因而他们不易接受,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这一想法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例证要有典型性,也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又称对抗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后,往往会对教师所教的内容产生障碍意念,大脑对知识的输入引起负迁移,对知识信息的反馈造成负效应。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较为复杂,只有充分地认识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意识地防范它。成因之一,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十年内乱,使一部分人思想扭曲,心理变态;对外开放,又使一些人重资崇洋;意志蜕化。这样,人们的思想复杂化了,从某种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性。这多多少少影响了现在的中学生。成因之二,师生观念不同步。随着改革的  相似文献   

12.
有教育家认为,教育孩子、培养人才,就像一种“农业生产”,要顺应孩子身心发育成长的科学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而企图将教育变成一种生产千篇一律“合格产品”的“流水线”,显然会违背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造成孩子的本能反抗。从家长、老师等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有些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轻的是阳奉阴违、顶撞师长,严重的便荒废学业、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等等。其实,在心理学的专业词汇中,并不存在所谓“逆反心理”的提法,这是近年来人们约定俗成所创造的一种日常词汇,其主要含义是指孩子对成人的不顺从和种种“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非正常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诚信逆反、平衡逆反、过度逆反、禁止逆反、情境逆反、自主逆反和归因逆反等。及时避免和化解这些逆反心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内容、方法、时机以及教育者的情感和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是一大障碍。为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教育工作效益,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无意识教育。什么是无意识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最主要、最高级的叵映,是人的一切自觉认识、体验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则是人脑反映客观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生在知觉水平下的一种认识和一种不知不觉的体验。所谓无意识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它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有关德育部门对上海市的一所学校调查发现,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心理发生各种变态的很多。首先,是在学习上的“厌烦心理”。由于学习基础差,加上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形成恶性循环,从厌烦学习到放弃学习。其二,“焦虑。心理”。有些学生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常因经过努力而达不到预期目标产生情绪上的极端焦虑。其三,是“自卑心理”。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对前途感到迷茫。其四,“逆反心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产生不恰…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越是强调某种正确思想,越是有人不以为然;越是过分宣传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而疏远;过分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激起一些人对他的同情和亲近……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处理问题的行为,便是心理学上所讲的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防治这种逆反心理?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下四法: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的辩证艺术有以下几种:一、引与扶引,就是“引而不发”。德育的内容是很多的,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老师在德育中叶以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提出要求,制订计划与目标,组织实施等,引导学牛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发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但学中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孩子,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思想行为表现往往不是尽如人意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就需要老师“扶”着他们才走,多指…  相似文献   

18.
位差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指同一个人面对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上的交往对象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中自己处于上级、师长等较高位置时所表现出的居高临下式的心理状态叫上位心理;处于下级、学生等较低位置时所表现出的谦恭拘谨式的心理状态叫下位心理。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9.
“心理位置互换”指的是教育者设想自己处在教育对象的那种境地,那种心理位置上,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推测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即我国俗语中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它是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益方式。首先,它可以克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利于增强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我校某班在处理班内丢失东西的时候,班主任严厉地做了思想动员,并采取挨个翻口袋、倒书包的搜查,也没有查到“贼”,最后责令一个“特大嫌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些情况,你越是坚决反对某男与某女谈恋爱,他俩越是明来暗往,海誓山盟;你越是严厉批评某甲,某甲越是我行我素,甚至破罐破摔;你越是过分表扬张三,别人就越是对张三不服气,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你越是禁止阅读某本书,这本书就越是不胫而走……这类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方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恰恰相反的心理和行为。由于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未必是正确的,因此,逆反心理及其行为未必是错误的。为了论述的方便,并考虑到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