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平山是广东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谭平山在北大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办《新潮》《政衡》《广东群报》等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广东建党奠定思想基础。陈独秀、谭平山等创立了广东早期共产党组织,谭平山先后担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广东区委书记。谭平山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主任,在广东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广东建党奠定阶级基础。在谭平山等努力下,广东成为全国大革命中心地区。中共早期党史上的"南谭、北李、中陈"的说法把谭平山和陈独秀、李大钊相提并论,反映出谭平山在建党时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书介绍     
《谭平山研究史料》《谭平山研究史料》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等单位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谭平山的文稿和有关历史文献、回忆资料等,共40万字,每本定价4.10元,邮购。广东市黄华路4号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发行组。  相似文献   

3.
1920年3月,谭平山在《政衡》发表长文《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强调政党对改造社会具有伟大作用,呼吁国人关心政党问题,组织真正意义上的政党,以担负救国救民的伟大历史使命。他考察世界政党潮流趋势,深刻剖析了国内政党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创建性、前瞻性的组织政党方针构想,并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成为广东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1928年3月,谭平山在上海组织创立了“中华革命党”(时人称之为“第三党”),举起“劳动平民阶级的三民主义”旗帜,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独裁统治,亦反对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左”倾“超时代策略”,主张中国革命在中华革命党的领导之下实现社会主义。谭平山对中华革命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曾在他亲自起草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中满怀信心地写道:“中国革命,也只有有广大的劳动群众的中华革命党,才能领导达于成功。”然而,事与愿违,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华革命党就陷入困境,谭平山本人最终也自动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党。中华革命党自革命的动机出发,最后走到失败的结局,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华革命党及谭平山本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探讨中华革命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提起我党建党史,人们知道的大多是享有“南陈北李”之称的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重要创始人,而对诸如李书城、谭平山、李季、张伯简等人的贡献了解甚少。谭平山——提出建立新型政党的标准谭平山(1886-195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相似文献   

6.
谭平山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对革命有过很大贡献,同时也犯过一些错误。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之旅中,有过夺目的光辉,也曾处于穷困潦倒,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始终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战士。 五四运动中的勇士 谭平山是广东高明县人,1886年生。1917年,谭  相似文献   

7.
正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中共二大、三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1年春与陈独秀等领导成立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农民部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评介李忠东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不能不研究农民土地问题。由郭德宏著、青岛出版社付梓的《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一书,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9.
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是第三党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组织名称。1928年6月,谭平山代表中华革命党起草了《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以下简称《宣言草案》),1930年8月9日,“临委”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以下简称《政治主张》),它们分别是中华革命党和“临委”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准则,反映了第三党初创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主张,特别是邓演达的《政治主张》对第三党后来的政治纲领的制定及其组织的发展变化均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其它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也有相当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个政纲对于第三党研究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11):120-121
党史 长期以来,提起建党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享有“南陈北李”之称的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重要创始人,而对诸如李书城、谭平山、李季、张伯简等人的贡献了解甚少。谭平山:提出建立新型政党的标准 谭平山(1886--1956)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大革命时期,李大钊先岳发表了《土地与农民》、《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等文章,对农民与土地问题提出了许多卓越见解。这些见解,代表着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吴家丕同志通过六年的潜心研究,写成《中国农民与农业现代化》一书,新近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对研究中国农民与农业问题的辛勤探索。作者博采众长而又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民与农业问题,使全书别开生面,读后受益匪浅。这部著作的主要理论价值和特点在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中解决农民问题对完成革命任务具有较其它国家更为重要的意义。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农民运动,相继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京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民现代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下面谈几点个人的学习体会。重视农民问题是我党的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社会性质的准确判断,在1926年撰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1949年建国前夕,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955年合作化运动开始,在…  相似文献   

15.
杨飞 《党史纵览》2012,(5):47-51
陈独秀与谭平山于北京大学相识,其后在五四运动中并肩战斗。接着联袂发起成立中共早期组织,国民大革命中两人更是堪称生死与共:谭平山在1927年11月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不适当地开除党籍后,陈独秀亦因托派问题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历史再一次见证了这对“难兄难弟”的“同病相怜”;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试行了近十年之后,于1998年11月4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从而完成了村民自治在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进入了法制化实质性运行的轨道。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如何组织农民、教育农民,使农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是每一个关注中国农民问题的人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现在,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新的社会组织结构的革命性变革。它启动不久,发展也不平衡,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陈永红 《广东党史》2007,(1):F0003-F0003
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即函约各地组建支部。陈独秀的学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解读和研究当代的中国农民,田翠琴、齐心撰写的专著《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开辟了农民研究的新视角,即以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方式变迁为视角解读农民的发展变化。休闲时间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重要社会资源,是衡量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尺度。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休闲生活正朝着多层次、新领域转变,在这方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农民闲暇》作为我国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农民休…  相似文献   

19.
欧阳光荣同志的《论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欧阳文)一文,分析了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不失为一篇论述我党早期领导人对农民问题认识的佳作。但文中涉及陈独秀时所阐发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观点,笔者难以苟同,故不揣冒昧,择其两点谈谈我们的看法,向欧阳光荣同志及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20.
《前线》1999,(3)
“包产到户”救了中国,也救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报》日前刊登了万里同志在1992年1月4日对安徽问题的一篇讲话(此前未发表过)。万里在这篇讲话中指出,解放后中国农民有两次大解放: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那时生产恢复和发展得很快,农民生活改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