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承认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进而形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条件下人受制于物的抽象统治,进而丧失自身主体性展开了激烈批判。由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下的“资本逻辑”与“虚幻的共同体”,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时才能恢复主体意识,实现真正的解放,届时世界历史也将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逻辑为核心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阶段。世界历史在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叙事主题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的叙事主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叙事,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话语体系和出场方式,是世界历史理论叙事逻辑的当代展开。  相似文献   

2.
3.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探索,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理念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要坚决贯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分步骤具体实施这一倡议;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使命担当的当代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创新意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和国际价值。该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也是习近平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主要从产生渊源、概念、内涵、意义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团结国内外一切中华儿女,立足国内建设实际,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自主搞好国内各项建设,解决好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也是沉着应对国内外一切考验和挑战的必然要求。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高度重视并利用好一切有利、有力的国际因素,并把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把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置于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的地位,为真正实现各国人民和合共商共建共享、建设世界大同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明显的历史借鉴、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从共同体这一范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高度融合和有机联系,是超越自然共同体的整体建构;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特殊利益的价值追求,致力于打造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打破虚幻共同体的理论武器;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是中国根据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从而具有时代价值和中国意义;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看,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和开放发展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将在推动全球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提供新机遇、维护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体...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的方法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理论范式。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提出的理论,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条件下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提出的新思想,是"世界历史"的逻辑延展,实现了"共同体"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创造性结合,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破浪前行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法研究的对象,也是宪法学研究的对象。从宪法学角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就是运用宪法思维、利用宪法资源,达到既防范化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风险,又切实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的充实,使《宪法》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法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阐释我国宪法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且要以宪法共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化,并通过阐释中国主张的“两制关系”,正确处理“人类-民族”两个命运共同体在宪法中的关系,以宪法为根据完善我国涉外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权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人权主体由个人到集体,再到人类整体;人权内容由单一到多元,再到全面系统;人权保障由唯我的国家视野到容他的国际视野,再到整体的全球视野,最终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当今世界人权事业面临中心与边缘的文明对立、发展与人权的因果倒置、援助手段偏离人权目的等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在主体上由个人、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在内容上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系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具有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并未提出过"全球化"的概念,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当时所讲的世界历史相比,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实质并未改变。当代全球化依然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行进着,依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狭隘的民族必将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当今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整体性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生态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思想、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治理思想、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形成美丽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种生态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海洋战略形势正发生深刻变革,海洋地缘战略竞争不断加剧,海洋"公地悲剧"日益严峻,在此形势下,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构建海洋安全共同体、海洋发展共同体和海洋责任共同体三方面要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海洋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为解决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在现实中面临国际认知赤字、海洋二元秩序障碍、海洋地缘战略争夺阻力等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应着力完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知识话语体系,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多边主义制度化建设,打造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历史规律,以天下为己任,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外交经验,扎根中国,面向世界。这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也是对共同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引领。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当下,引领世界重新思考,探索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出路及办法。因此,研究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及其品牌项目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是中国成功融入全球化后文化上影响全球的人文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契相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和生动载体,中外共建孔子学院为增进国际理解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语言桥梁、消解文化隔阂、奠定人文基础。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成为世界多元文明共同体、文化教育共同体、人文共同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必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战略角度出发,从追求民生福祉与发展质量的层面考虑,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大历史大世界的时空格局,也展现了“五位一体”的治理格局,还展现了视野开阔的理论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丰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革命精神的形态、内涵和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党治国治军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具有重要价值。他高度重视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多次走访考察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辈,总结了关于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兴党强党、强军、铸魂育人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