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9,(12):59-6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备受各方关注,原因在于为明年中国整体经济工作定调。可以预见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悬念,稳定仍将是大方向。  相似文献   

2.
政策效应与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政策的保驾护航使我国房地产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几年来房价的加速上涨,远远超出了居民可承受的范围。2007年9月央行房贷紧缩政策成为楼市降温的转折点,房地产由此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然而市场的调整因中央救市政策的出台嘎然而止,楼市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快速反转,房价在短短几个月内重返历史高位。巨额信贷投放带来的流动性泛滥使投资性需求上升为楼市需求的主导力量,房地产市场泡沫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为避免房地产“带病运行”加剧泡沫的快速膨胀从而危及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重新审视原有政策思路并加以适时调整,这同时也是将我国房地产业最终引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5,(7):53-53
袁元2005年第21期的《瞭望》上撰文指出:今年的宏观调控无疑将最坚决的态度指向了房地产市场,曾炙手可热的上海楼市率先降温,已出现突击抛盘现象。房地产市场上演的大逆转正是源自旨在控制投机炒作、平抑房价的调控政策,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日前公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税法被补充进本届人大五年立法规划。这让"房地产税该不该征"的问题变成了"该如何征"。从世界范围看,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是一个通行做法,一些发达国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新加坡:引入年值"劫富济贫"在新加坡,房地产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与其说它给民众增加了经济负担,不如说它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异常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让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财大气粗,地方政府也是白银滚滚,钱袋充盈。但是,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几次连续的政策调控后,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一些地产巨头由当初的“高谈阔论”变为缄口不言,一些热得发烫失去理性的楼市体味了“严冬”的滋味,许多靠卖地生财的地方政府也深感手头吃紧。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后房地产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向房地产市场连出“组合拳”之际,“挺税”之声在舆论中叫得很响,一家媒体甚至刊发了“运用差别化税收政策,扑灭高房价虚火”的社论:税收的调节作用历来拳足轻重,我相信个人住宅消费税等针对住厉的税收推出后,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扑灭虚火”的效果,但也担心这些税种被轻率推出后,包括“挺税者”在内的所有民众将反被这一利器所伤。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0):20-37
今年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下发以后,3月中旬国土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国十九条”)。这些政策的发布,使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8.
祝祖岩 《当代贵州》2009,(16):52-53
"虽然今年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贵阳房地产有信心、有实力、有能力学勇敢的'猪坚强'." "面对市场的低迷,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积极而对,相应下调房价,让资金流动起来,所以今年贵阳房地产选择'范跑跑'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9.
崔浩 《党课》2006,(9):64-67
从2003年开始,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价格上艿长过快、投机炒房过热现象,由此也拉开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序幕。经过近三年的调控,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仍存在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今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矧》(“国六条”实施细则),再次对调控房地产市场提出了相应政策。随后为严格贯彻“国六条”实施细则,深圳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勘,出台了10项新政以调控暴涨的楼价,被称为国内第一个地方房地产调控实施细则。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规划委也根据“国六条”的相关内容制定出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反映出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经走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化调控。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终岁末.今年年初岁首。一件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温暖着人们。打动着人们。引发出人们无尽的感慨。大家注意到,中央近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都传递着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信号,在新的一年中,党和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今年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时期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房地产业因需求的刚性和自身的惯性,继续呈量增价升的态势。进入2005年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增无减,继3月17日提高房贷利率之后,国务院紧接着出台了“国八条”,七部委又推出了组合对策。在国家宏观调控重拳出击下,房地产业过热的势头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后续的政策走向如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背景分析1.房价成为众矢之的2004年以来,中国诸多城市房价只涨不跌且涨势惊人。央行去年10月底动用加息“利器”也难抑房价上扬之势。去年四季度,中…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春节后,房地产项目降价现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肇始于杭州、南京房地产项目降价的尝试,正向更多热点城市蔓延,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在实质性调控政策未出台背景下,房地产项目降价的蔓延体现了市场的自发调整。不过,市场对房价信号的解读,恐怕还不够深入,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供需关系的逻辑链条中,价格信号处于末端。在房地产项目出现大规模降价前,市场往往已先后出现投资过热、供应过剩、销售迟  相似文献   

13.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建设部的官员证实:“经济适用房政策转向,以租代售是未来发展方向。”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了快10年时间,从原来的销售改变为出租。这种政策的改变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正>据统计,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三场“部长通道”上,共有9位部长围绕今年经济形势、安全生产、守好生态环境底线、防范化解房地产“灰犀牛”风险等诸多领域的热点问题,回答了媒体提问,密集的“部长声音”直面民生关切,触摸时代脉搏,释放出很多政策信号。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注定会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浓重一笔。在限购、限贷和房产税等一系列严厉调控政策下,楼市出现重大转折。与此同时,在诸多政策试点中,房地产制度性变革初现端倪。如今2012年已来临,房地产市场将走向何方?房价会否降到购房者“心坎”上?  相似文献   

16.
身陷“股价操纵门”丑闻,但大打“经济复兴牌”的李明博能以毫无悬念的结果当选韩国新总统.正反映了韩国民众对低迷的国内经济的深切失望和“不顾一切”急于振兴的渴求。而民族主义思想强烈、亲美重利的李明博的上台,带给韩国的将不仅是经济复兴的预期,也是外交转向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迈入了法制管理的新时期。《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居民住宅建设特别重视,并列有“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鼓励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居民住宅”的专门条款。把居民住宅建设提到国家法律的高度,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气魄和胆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住宅将孕育着一个客源巨大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18.
高房价: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房价问题一直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关注的中心,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中心。在2005年的“国八条”中,就明确以稳定房价为主旨。房价为什么下不来呢?问题就在于我们稳定房价的宗旨只是让房价上涨速度减慢,而不是让现有的房价向下运行,或向下调整。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认识不清楚、不全面、不深入,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到国内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到底是调控什么?是调控房价吗?其实,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价格问题都是市场的行为,政府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调控的。政府…  相似文献   

19.
易宪容 《学习月刊》2012,(15):38+53-38,53
最近国内住房市场传言政策松绑,市场最为关注的政策应该是按揭7折优惠利率是否放开?先有央行减息,市场传出住房按揭贷款7折优惠利率可继续,后来央行出来辟谣,说市场误解了该政策,并重申房地产信贷政策并未放松;其后有河南省政府部门直接下发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收益平衡的基础上,原则上应给予首套房基准利率下浮30%幅度内的优惠”,尽管该政策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但还没实施就夭折了。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备受关注。考虑到今年政府的税收优惠减少以及刺激性开支减少,预计财政扩张的力度将减弱。财政支持政策将主要集中于消费、节能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今年可能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