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让刘少奇痛心疾首,他开始反思这场运动,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和观点,尽力纠正“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作出了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2.
马海涛 《世纪桥》2014,(1):15-16
“大跃进”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大胆尝试。钢铁作为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大炼钢铁”运动理所当然成了大跃进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其违背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大炼钢铁”运动注定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本文以苏州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报刊及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对苏州地区的“大炼钢铁”运动的道路、方法、结果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管中窥豹,丰富这一段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曾连续转发有关白银公司“四清”运动的4个报告,其中第一个报告——“白银经验”,成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夺权样板,对全国运动急速向“左”的方向发展,影响很大。这4个报告的系列转发,表明白银公司“四清”运动始终契合了中央有关“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和认识,因此有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查阅相关档案文献,并走访部分重要亲历者,取得一手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业“大跃进”运动以“出经验”、“出典型”、“出问题”而闻名全国,也是运动的重灾区,记述和研究山东的农业“大跃进”运动的历程,分析其影响,总结其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想通过“大跃进”走出一条在中国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通过人民公社探索一种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形式。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毛泽东一察觉到运动出现偏差,率先提出并带头纠正,以求运动健康发展。1958年11月2日至10日,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毛泽东在河南召开两次“郑州会议”,即是他发现并开始着手纠正错误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孟远 《世纪风采》2007,(2):27-31
“文化大革命”末期,“评《水浒》运动”曾名噪一时。不过,这场运动并非出于有所酝酿、有所准备,而是因偶然的一件小事被“四人帮”加以歪曲利用并发起的。这场运动很快就消亡了,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人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正确的标准与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蒋子龙 《党课》2011,(18):118-119
有活着的人一动不动的吗?有,那是植物人。“活”着就要“动”,能“动”才是“活”,人的生命本身就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绝对静止就是死亡。  相似文献   

10.
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相似文献   

11.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场全民性的社会大运动。“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则演绎了这场运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本文用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从群体的“人”、领袖的“人”和真正的“人”三方面分析“文革”中群体、领袖和个人之间的内在互动及相关原因,以便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解构“文革”时代,去感估“文革”一代。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较早通过调查研究觉察到运动中出现问题并努力加以纠正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问题后,毛泽东多次召开会议纠“左”。面对一些地方刮起的“穷过渡”风,他强调要弄清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礼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强调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江泽民是幸运的。虽然经历“反右”运动和“大跃进”,却几次幸免,相对而言安然无恙。在当时遭受“大跃进”破坏的中国,上海算是一个相对繁荣的“孤岛”。江泽民和妻子每天日子虽然过得艰辛,却十分平静。历经风险的他们充满希望,等待那些破坏性的政治运动离去。可他们哪里知道,等来的却是一场声势更大、破坏力更强的“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4.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这种抗争,比较公开和集中的就有十次。第一次抗争是拟定和下发《二月提纲》。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这次抗争,本来试图对思想文化领域越来越凶的批判运动加以限制,但其结果却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底掀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是由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海瑞罢官〉》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江青背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15.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过程中,以“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给全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跃进”运动向全闷蔓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开始凸显和泛滥。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他又是巾央领导集体中较快觉察到这些错误的领导人。发现一系列尖锐问题后.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毛泽东率领全党着手纠正这些错误,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  相似文献   

17.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一些特殊国际事件的作用,原先潜沉在毛泽东思想里的“世界革命”的理念开始获得现实条件并浮出水面。毛泽东将“世界革命”寓于“反帝反修”之中,“反帝”又寓于“反修”之中;而“反帝反修”又寓于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革命运动中。这样“世界革命”的目标,经过一系列过程转换,最终表现为支持边缘地区第三世界民族运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并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不同于中外历史上任何政治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进卫 《支部生活》2010,(12):54-54
“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但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云南各族人民焕发出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生产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的农田水利建设至今仍使我们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